成语拼音:hài tuò chéng zhū
成语解释:咳唾:咳嗽吐唾沫,比喻谈吐、议论。“咳”也写作“欬”。比喻言辞精当,议论高明。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。
成语出处:庄周《庄子 秋水》:“子不见夫唾者乎?喷则大者如珠,小者如雾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;比喻言谈不凡或诗文优美
繁体字形:咳唾成珠
英文翻译:cough and spit and both the phlegm and saliva become pearl -- words uttered by a talent become famous sentences
咳:[hāi]表示伤感、后悔或惊异:咳!我怎么这么糊涂!。咳!真有这种怪事儿![ké]咳嗽:干咳。百日咳。连咳带喘。
唾:1.唾液:唾壶。2.用力吐唾沫:唾手可得。3.吐唾沫表示鄙视:唾弃。唾骂。唾面自干。
成:1.完成;成功(跟“败”相对):大功告成。事情成了。2.成全:成人之美。玉成其事。3.成为;变为:百炼成钢。雪化成水。4.成果;成就:坐享其成。一事无成。5.生物生长到定形、成熟的阶段:成虫。成人。6.已定的;定形的;现成的:成规。成见。成例。成药。7.表示达到一个单位(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):成批生产。成千成万。成年累月。水果成箱买便宜。8.表示答应、许可:成!就这么办吧。9.表示有能力:他可真成!什么都难不住他。10.姓。11.十分之一叫一成:九成金。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。
珠:1.珠子:珠宝。夜明珠。2.(珠儿)小的球形的东西:眼珠儿。泪珠儿。水珠儿。滚珠儿。3.姓。
“咳唾成珠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夸张,但仔细一想还挺有意思——字面意思是“咳嗽和唾沫都能变成珍珠”,实际上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特别有水平,每句话都像珍宝一样有价值。比如:“老张在会议上发言时,观点犀利又句句切中要害,同事们私下都说他真是‘咳唾成珠’。”这种场景下,成语既夸了人的才华,又带点幽默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‘咳唾成珠’而不是直接夸人有文采?”其实关键在于这个成语的画面感。想象一下,珍珠本就珍贵,而一个人连日常的咳嗽、吐口水都能产出珍珠,这种反差反而强化了“才华自然流露”的感觉。比如历史故事中,苏轼写文章时信手拈来,朋友笑称他“出口成章,咳唾成珠”,这里既点明才华,又突出了毫不费力的状态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红给团队做项目汇报,原本枯燥的数据被她讲得生动有趣,领导听完直接鼓掌:“你这哪是汇报,简直是‘咳唾成珠’!”你看,用成语夸人,比干巴巴说“讲得好”更有记忆点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好奇:“这种成语会不会太老派了?”其实恰恰相反。现在短视频里金句频出的博主、脱口秀演员的即兴段子,本质上都是“咳唾成珠”的现代版。比如某知识博主用三句话讲透经济学原理,弹幕立刻刷起“当代咳唾成珠”,传统成语反而成了新场景的趣味注解。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背后藏着对“高质量输出”的追求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人们更渴望听到真正有含金量的内容。与其追求说话数量,不如像“咳唾成珠”那样,把每句话都打磨得值得回味——毕竟珍珠之所以珍贵,是因为它的稀有和独特。
最后留个思考:如果真有人能“咳唾成珠”,他大概不会到处吐珍珠,而是懂得在合适的场合展现价值。就像真正会说话的人,知道什么时候该沉默,什么时候该让语言绽放光芒。这种收放自如的分寸感,或许才是成语想要传递的深层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