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ū kū tí tí
成语解释:不停的哭泣。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七回:“这如今才好些,又这样哭哭啼啼,岂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哭泣
繁体字形:哭哭嗁嗁
英文翻译:weep and sob
哭: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,有时候还发出声音:哭诉。放声大哭。
哭: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,有时候还发出声音:哭诉。放声大哭。
啼:1.啼哭:啼笑皆非。哭哭啼啼。2.(某些鸟兽)叫:鸡啼。月落乌啼。虎啸猿啼。3.姓。
啼:1.啼哭:啼笑皆非。哭哭啼啼。2.(某些鸟兽)叫:鸡啼。月落乌啼。虎啸猿啼。3.姓。
同事小张最近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,开会时甚至偷偷抹眼泪。组长拍拍他肩膀说:"大老爷们儿别总哭哭啼啼的,遇到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。"这让我想到成语"梨花带雨",原意是形容女子哭泣时的美感,现在也常用来调侃男生过于情绪化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梨花比喻哭泣?其实古人观察入微,带雨梨花既有脆弱感又暗含希望——花瓣沾着雨水反而更显晶莹,就像哭泣过后重新振作的状态。比如邻居王姐丈夫住院时天天以泪洗面,等病情好转后她擦干眼泪说:"哭够了就该干活了",这不正是现代版的"梨花带雨"?
在公园见过这样一幕:小孩的氢气球飞走了,坐在地上嚎啕大哭。妈妈没有制止,反而蹲下来说:"气球去天上给星星做伴啦,你听,风里是不是有它笑的声音?"这让我想到成语"破涕为笑"。比起强行阻止孩子哭泣,用想象力转化情绪的方式,既保护了情感宣泄,又培养了乐观心态。
有人疑惑:现代社会还适用这些老成语吗?我倒觉得这些词像变色龙,总能找到新场景。比如朋友被裁员后发朋友圈:"今日达成'泪如泉涌'成就,明日解锁'东山再起'副本",配上努力学习的照片。古老成语与现代自嘲结合,反而产生了独特的治愈效果。
观察发现,很多关于哭泣的成语都藏着转折契机。"泣不成声"往往出现在故事转折前,就像暴雨过后更容易出现彩虹。上周拜访的创业公司,老板说起初期发不出工资时的哽咽,转眼又笑着展示现在的办公大楼,这种真实的情感流动,比任何励志口号都打动人。
最后想到个有趣现象:现在年轻人用"我哭了"表达感动时,常常配着美食或萌宠照片。这种语义延伸恰恰说明,关于哭泣的成语正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新生。它们不再局限于字面意义,而是演变成情感共鸣的符号,像蒲公英的种子,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出新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