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áng lín jìn tiē
成语解释:临:摹仿字画;帖:书法、绘画的范本。唐人书法多临摹晋人范本,脱胎变化而成。比喻善临摹,少独创。
成语出处:明 陶宗仪《辍耕录 论诗》:“德机诗如何?曰:‘德机诗如唐临晋帖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唐臨晉帖
英文翻译:Tang Linjin calligraphy
唐:1.(言谈)虚夸:唐大无验。2.空;徒然:功不唐捐(工夫不白费)。3.传说中的朝代名,尧所建。4.朝代。a)公元618—907,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所建,建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b)后唐。5.姓。
临:1.靠近;对着:临街。临河。背山临水。居高临下。如临大敌。2.来到;到达:光临。莅临。身临其境。双喜临门。3.临近;临到(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),含有将要、快要的意思:临睡。临毕业。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。4.照着字画模仿:临摹。临帖。临画。临得挺像。5.姓。
晋:1.周朝国名(前11世纪中叶—前4世纪中叶)。在今山西、河北南部一带。被韩、赵、魏三家所灭。2.朝代名。1.(265—316)。司马炎灭魏后建立。建都洛阳,国号晋,史称西晋。为匈奴人刘聪所灭。后司马睿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重建晋朝(317—420),史称东晋。为刘裕所灭。西晋、东晋合称两晋。2.五代之一(936—946)。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晋,史称后晋。为契丹所灭。3.山西的别称。4.进;升:晋见。晋级。
帖:[tiē]1.服从;顺从:服帖。2.妥当;稳当:妥帖。3.姓。[tiě]1.邀请客人的通知:请帖。2.旧时写着生辰八字等的纸片:庚帖。换帖。3.(帖儿)写着字的小纸片:字帖儿(便条)。4.量词:一帖药。[tiè]学习写字或绘画时临摹用的样本:碑帖。习字帖。画帖。临帖。
“唐临晋帖”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抽象,但它背后藏着个有趣的现象。举个例子,小红刚学画画时拼命临摹梵高的《星空》,每一笔都照着原画来,连颜色偏差都要反复调整。这种行为像不像唐朝书法家照着晋代名帖练字?本质上都是通过模仿经典来提升技术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用“唐临晋帖”形容模仿?其实这个成语揭示了一个学习规律:人类文明的进步常常站在巨人肩膀上。就像现代建筑师研究古希腊柱式,程序员研读开源代码,本质上都是通过解析优秀案例来掌握规律。关键不在于是否模仿,而在于模仿之后能否走出自己的路。
记得去年参观书法展,看到一位青年书法家的作品。前五幅明显带有王羲之的笔意,但第六幅突然跳出流畅的现代线条,展签上写着“破帖系列”。这种从临摹到突破的过程,恰好印证了“先入帖再出帖”的学习智慧。模仿本身不是问题,困在模仿里才是局限。
那如何判断模仿是跳板还是枷锁?观察一个简单标准:是否带有思考痕迹。比如短视频平台上,有人原封不动翻拍热门段子,也有人加入方言梗或社会议题二次创作。前者是机械复制,后者则像唐朝书法家在晋帖基础上融入时代审美,让传统焕发新生命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科技领域常出现“唐临晋帖”的升级版。某国产手机操作系统初期被吐槽像iOS,但迭代三年后竟发展出独特的平行视窗功能。这让我想到,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对优秀的致敬,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。模仿与创新的边界,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模糊。
站在当下看这个成语,或许可以这样理解:它既不是批评也不是褒奖,而是提醒我们注意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。就像小孩子先学父母说话才能形成自己的表达体系,关键要看模仿之后是否有能力打破框架,生长出新的可能性。毕竟,所有原创都始于对美好的向往与靠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