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zhǐ qì xīn
成语解释:噬指:咬手指。指母子眷念的感情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周磐传》:“顺少孤,养母,尝出求薪,有客卒至,母望顺不还,乃噬其指,顺即心动,弃薪驰归,跪问其故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母子
繁体字形:噬指棄薪
英文翻译:Pay by biting
噬:咬:吞噬。反噬。
指:1.手指头:食指。五指。屈指。首屈一指。2.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“一指”,用来计算深浅宽窄等:下了三指雨。这双鞋大了一指。两指宽的纸条。3.(手指头、物体尖端)对着;向着:用手一指。时针正指十二点。4.(头发)直立:发指。5.指点:指导。指示。指出正确方向。有问题请您指出来。6.意思上指着:这不是指你说的,是指他的。7.指望;依靠:指靠。单指着一个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。
弃:1.放弃;扔掉:抛弃。舍弃。遗弃。弃权。弃之可惜。2.姓。
薪:1.柴火:釜底抽薪。米珠薪桂。2.薪水:加薪。发薪。月薪。年薪。3.姓。
你知道"噬指弃薪"这个成语吗?它字面意思是咬着手指丢掉柴火,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手足无措的窘态。举个古代例子:明朝某县官听闻土匪来袭,竟吓得咬破手指,把正在烤火的柴火踢得四散,连下跪求饶都忘了。这个场景是不是既滑稽又真实?
现代生活中其实也存在类似现象。比如新手司机遭遇爆胎时,有人会手忙脚乱地反复拧钥匙,甚至忘记拉手刹。这就像成语中的"噬指"动作——明明知道应该处理问题,却做着毫无意义的重复动作。为什么人在压力下容易陷入这种状态?其实这与大脑的"杏仁核劫持"现象有关,当恐惧情绪占据主导时,理性思考就会暂时下线。
这个成语的当代价值在哪里?看看2020年疫情初期的抢购潮就能明白。当未知风险来临时,有人囤积三年用量的厕纸,有人把超市货架扫荡一空。这些行为看似荒唐,本质上都是"弃薪"的现代版演绎——在慌乱中做出非理性决策。但反过来说,那些及时调整策略转型生产口罩的企业,正是突破了"噬指"困境的正面案例。
我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值得玩味的是它揭示的人性弱点与进化悖论。我们的祖先在遇到猛兽时,战逃反应确实是保命利器。但在现代社会的复杂危机中,这种本能反应反而可能成为障碍。就像遭遇电梯故障时,持续拍打按钮比冷静呼救更消耗体力。
如何避免成为"噬指弃薪"的现代版主角?某位急救培训师的经验值得借鉴:她要求学员每月模拟一次突发状况,通过刻意练习将应急流程变成肌肉记忆。这种训练本质上是在大脑中建立"第二反应通道",当原始本能启动时,培养的理性机制能及时介入。下次遇到突发状况时,不妨先做三次深呼吸,给前额叶皮层争取三秒启动时间。
从历史掌故到现代启示,"噬指弃薪"像面穿越时空的镜子,照见人类面对危机时的永恒课题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永不慌张,而是懂得在慌乱中给自己按下暂停键。毕竟,能及时捡回"弃薪"的人,才有机会重新点燃希望之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