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pī pā pā
成语解释:形容爆裂、拍打等的连续声音
成语出处:古华《芙蓉镇》第二章:“天一放亮,新楼屋门口就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指爆裂的声音
繁体字形:噼噼啪啪
英文翻译:Crackling
噼:用于拟声词:噼呖啪啦。
噼:用于拟声词:噼呖啪啦。
啪:形容放枪、拍掌或东西撞击等声音:鞭子甩得~~地响。
啪:形容放枪、拍掌或东西撞击等声音:鞭子甩得~~地响。
“噼噼啪啪”这类拟声成语有什么特点?我们先看个例子:年三十晚上,小孩子们点燃鞭炮,院子里顿时响起“噼里啪啦”的爆裂声。这种自带声音效果的表达,比单纯说“鞭炮声响”生动得多。
为什么中文里有这么多拟声成语?这其实体现了语言的具象化智慧。比如炒菜时油星四溅的“嗞啦”声,秋雨敲打窗台的“淅淅沥沥”,用声音符号替代抽象描述,瞬间就能激活记忆中的场景。
这类成语在口语中使用频率特别高。就像最近邻居装修,电钻声“嗡嗡”不停,朋友发消息说:“你家那边又哐当哐当开工啦?”短短几个字,既传递了信息,又带着些无奈的幽默感。
值得关注的是,拟声词正在突破传统用法。现在的网络流行语里,“咔咔就是发”形容赚钱爽快,“Duang”特指特效夸张,说明语言系统始终保持着动态更新。个人觉得这种演变恰恰展示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——既守得住经典,又接得住新梗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,拟声成语为何经久不衰?或许因为它们像声音的快捷方式,能绕过理性思考直接触发感官记忆。就像听到“叮铃哐啷”马上想到餐具摔落,这种条件反射式的理解效率,正是语言传播的天然优势。
未来随着技术发展,可能会出现更多跨媒介的表达方式。但可以预见的是,这些扎根于生活经验的拟声词汇,依然会像春雨后的竹笋,在语言土壤里不断萌发新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