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áo zì yǎo wén
成语解释:嚼:将食物咬烂。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。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实质
成语出处:清·张南庄《何曲·序》:“讵能嚼字咬文,又何须之乎者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死扣字眼
繁体字形:嚼字咬文
英文翻译:Biting words
嚼:[jiáo]上下牙齿磨碎食物:细嚼慢咽。肉没有烧熟,嚼不烂。咬文嚼字。[jué]义同“嚼”(jiáo),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:咀嚼。过屠门而大嚼。[jiào]见〖倒嚼〗(dǎojiào)。
字:1.文字:汉字。识字。字体。字义。常用字。2.(字儿)字音:咬字儿。字正腔圆。他说话字字清楚。3.字体:篆字。柳字。宋体字。美术字。4.书法作品:字画。一幅字。5.字眼;词:他说行,谁还敢说半个“不”字。6.字据:立字。收到款子,写个字儿给他。7.根据人名中的字义,另取的别名叫“字”:岳飞字鹏举。曾巩字子固。8.俗指电表、水表等指示的数量: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,水表走了20个字。9.许配:待字。10.姓。
咬:1.上下牙齿对着用力夹住或弄碎东西。2.钳子夹住或齿轮、螺丝等互相卡住。3.指受责难或受审讯时牵扯别人(多指无辜的):反咬一口。4.话说得肯定:一口咬定。5.读准字音;对字句的意思过于计较:咬字清楚。咬文嚼字。6.狗叫:鸡鸣狗咬。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“嚼字咬文”这个词,听起来像是有人拿着放大镜研究文章里的标点符号。比如同事小王修改方案时,非要把“提高效率”改成“优化流程”,说前者太笼统。组长哭笑不得:“咱这是内部会议记录,不是学术论文啊!”
为什么有人会执着于咬文嚼字?往好处想,是追求精准表达。就像菜谱写着“盐少许”,新手厨师可能急得跳脚:“少许到底是多少克?”但换个场景,朋友聊天时说“明天大概七点见”,要是较真追问“是七点整还是前后十分钟”,气氛就有点微妙了。
有次看到小区公告栏写着“请勿在此处晾晒衣被”,第二天被改成“公共区域禁止私人物品悬挂”。物业大爷挠头:“改得确实更规范,但老太太们都说看不懂了。”这让我想到:文字到底是工具还是枷锁?当准确性和传播效果冲突时,或许该学学武侠小说里的“重剑无锋”,别让形式压倒了沟通本质。
文字工作者其实深有体会。编辑朋友告诉我,他们有个内部原则:技术文档要字字推敲,广告文案却要适当“留白”。就像给小朋友讲故事,用“蔚蓝的天空飘着棉花糖”比“积云层覆盖率60%”更有画面感。可见咬文嚼字本身没错,关键看用在什么刀刃上。
最后想起个有趣现象:古玩市场里,真品鉴定需要放大镜观察每个细节;但日常买菜时,摊主吆喝“新鲜水灵的大白菜”反而比“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”更招顾客。生活这本大书,或许教会我们:该较真时不含糊,该放手时不纠结,才是文字游戏的最高段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