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ù
  • liù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ì bù niù liù

成语解释: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。

成语出处:明 杨慎《鲁之郊禘辨》:“古语云‘三占从二’,今谚云‘四不拗六’,言贵从众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分句;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

繁体字形:四不拗六

英文翻译:the few are no match for the many

四不拗六的意思
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拗:[niù]固执;不随和;不驯顺:执拗。脾气很拗。[ào]不顺;不顺从:拗口。违拗。[ǎo]使弯曲;使断;折:把竹竿拗断了。

六:[liù]1.数目。五加一的和。2.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。相当于简谱的“5”。[lù]用于地名,如六安(在安徽)。

成语评论

四不拗六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四个人拗不过六个人”,常用来形容少数人的意见难以对抗多数人的决定。举个例子:公司开会讨论要不要调整下班时间,部门里四个年轻人想推迟半小时下班避开晚高峰,但六个有孩子的同事坚持准时下班接孩子。最后投票表决时,“四不拗六”的情况出现,方案按多数人意见执行。

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少数人注定要妥协呢?”其实这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。群体决策中,多数人的共识往往能降低执行阻力。比如社区要修一条路,70%的居民支持方案A,30%支持方案B。如果强行采用方案B,后续筹款、施工都可能遇到更大困难——这就是“四不拗六”背后的现实逻辑。

不过有个有趣的案例值得思考:某科技公司开发新产品时,五个工程师坚持采用新技术,七个市场部成员主张沿用成熟方案。表面看“五不拗七”已成定局,但工程师团队用模拟数据证明新技术能降低30%成本,最终说服了反对者。这说明“四不拗六”的结局并非不可改变,关键要看少数派能否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。

有人可能疑惑:“难道多数人就一定对吗?”历史上不乏反例。1903年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时,当时99%的人都认为“比空气重的机器不可能飞起来”。这个典故提醒我们:真理有时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。但重点在于,少数派需要用可验证的方式证明自己,而不能单纯指望别人“让着点”。

我个人在工作中发现,面对“四不拗六”的处境时,可以采用“三明治沟通法”:先肯定多数方案的合理部分,再提出补充建议,最后强调共同目标。比如:“准时下班确实方便接孩子(认同),如果我们把周三定为弹性日,既能处理急事又不影响整体安排(建议),这样大家工作效率可能会更高(共赢)。”这种表达方式往往比直接反对更有效。

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多元声音的价值。就像交响乐团需要不同乐器配合才能奏出华章,集体决策也需要在“四不拗六”的框架下,为少数意见保留表达空间。毕竟,今天的少数派观点,说不定就是明天的主流方向。关键是要建立能让理性对话发生的机制,让数量差异不成为思想碰撞的阻碍。

"四不拗六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