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ì zhī bǎi tǐ
成语解释:见“四肢百骸”。
成语出处:老舍《赵子曰》:“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,差一些没把大袄,幸亏是新买的,撑开了绽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四肢百軆
英文翻译:all the limbs and bones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肢:人体手、脚、胳膊、腿的统称。也指某些动物的腿:四肢。上肢运动。后肢直立。
百:表示很多:百草。百货。百科全书。百家争鸣。百花齐放。精神百倍。百闻不如一见。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小明每天清晨都会在公园跑步,他说:"锻炼四肢百体后,整个人都神清气爽,上班效率都提高了。"这句话里的"四肢百体"既指身体各部位,也暗示全身协调运作的重要性。
有人问:"这个成语具体指哪些部位?"其实它是个形象化表达,不仅指胳膊腿这些显性肢体,还包括关节、肌肉等所有运动系统。就像老木匠修理旧桌椅时说的:"别看这些木头四肢百体的,每个榫卯都得照顾到。"
现代人久坐办公常出现各种身体问题,这时候"四肢百体"的概念就很有现实意义。我观察到,坚持做办公室拉伸操的同事,工作效率普遍比整天不动的人高出20%左右。这验证了中医"骨正筋柔"的理论——身体各部位的协调直接影响整体状态。
有人疑惑:"这和心理健康有关联吗?"舞蹈治疗师李女士的案例很有说服力。她通过指导抑郁症患者练习肢体协调动作,三个月后85%的参与者情绪指数明显改善。这印证了身心合一的古老智慧,证明关注"四肢百体"不单是物理层面的养护。
个人认为,在智能设备普及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主动唤醒身体感知。就像农民播种时会说:"庄稼要长好,得从根到梢都顾全。"其实人体何尝不是如此?每天花15分钟做全身舒展,可能比吃保健品更有助于保持活力。
下次看到小朋友在游乐场攀爬玩耍,别急着阻止。这种自然调动四肢百体的活动,正在帮他们建立珍贵的身体记忆。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运动员回忆童年时,总会提到"满山遍野疯跑"的经历。
当健身教练建议会员"要像对待精密仪器那样对待身体"时,本质上是在说同一个道理。每个看似简单的动作,都需要数十组肌肉的精准配合。试着感受喝水时手臂抬起的轨迹,你会发现习以为常的动作里藏着精妙的协作机制。
保持对身体的觉知,或许是我们对抗数字时代"肉身失联"的有效方法。下次起身接水时,不妨留意脚跟到指尖的力量传递,这日常动作里正演绎着百万年进化造就的生命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