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ú lún bàn piàn
成语解释:囫囵:完整的,整个儿的。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。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。
成语出处:毕方《千重浪》第十章:“(邢连成)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指印象模糊
繁体字形:囫圇半片
英文翻译:Half a bolt
囫:〔囫囵〕整个的、完全不缺,如“囫囵吞枣”(喻学习上不加分析,不作消化理解,含糊笼统地接受下来)。
囵:见〔囫囵〕
半:1.二分之一;一半(没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前,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后):半尺。一斤半。半价。过半。一年半载。2.在…中间:半夜。半路上。半山腰。半途而废。3.表示很少:一星半点儿。一鳞半爪。4.不完全:半新的楼房。房门半开着。5.姓。
片:[piàn]1.平而薄的物体:卡片。名片。2.切削成薄的形状:片肉片。3.少,零星:片段(整体当中的一段)。片刻。片面。片甲不存。4.指较大地区内划分的较小地区:分片儿开会。5.〔片假名〕日本文所用的楷书字母。6.量词,指面积、范围、景象、心意等或成片的东西:两片药。一片新气象。[piān]义同(一),用于“相片儿”、“电影片儿”等。
看到"囫囵半片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下意识摸脑袋:这到底是说吃东西不嚼碎,还是形容理解不透彻?其实答案藏在古人的智慧里。"囫囵"本指完整的东西,"半片"则是零碎片段,合起来就像吃枣子不吐核——看似吞下去了,其实根本没消化。
比如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张,听培训时忙着记笔记,主管问"这个方案的核心逻辑是什么",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。这就是典型的囫囵半片式学习——收集了大量信息碎片,却像拼图缺了边框,始终拼不出完整画面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信息爆炸,不求甚解不是生存技能吗?这话只说对一半。刷短视频时两倍速快进是无奈之举,但在专业领域,像程序员调试代码、医生诊断病情,任何"大概齐"的认知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。上周邻居老李网购组装家具,对着说明书囫囵扫两眼就动手,结果装好的书架像比萨斜塔。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逐渐两极分化。要么沉迷于收藏干货文章却从不点开,要么陷入"学习表演"的怪圈——参加读书会只为打卡拍照,讨论时只能说出"这本书让我想到星辰大海"之类的空洞感慨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吃核桃,总想整个咬开,结果硌得牙疼,最后还是得用锤子慢慢敲。
有个误区需要澄清:囫囵半片不等于快速学习。真正的速读高手像老茶客品茗,虽快却能抓住茶汤的层次感。而囫囵吞枣式学习更像是往胃里塞压缩饼干,看似效率高,实则消化不良。上周陪孩子背古诗就深有体会,与其让他机械重复"白日依山尽",不如用乐高搭个"黄河入海流"的模型。
在这个AI都能写论文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培养"反刍思维"。就像牛吃草后会静静卧着咀嚼,知识的消化也需要留白时间。昨天看到咖啡馆里有个姑娘,边读《人类简史》边在餐巾纸上画思维导图,纸上的涂鸦比书签还多——这才是对抗囫囵半片的正确姿势。
最后想起中学语文老师的忠告:"读书如交友,宁交三五知己,勿识满城路人。"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,与其贪多嚼不烂,不如选几个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深耕。就像吃螃蟹要配姜醋,品知识也需要专注的调味料,毕竟真正的理解,从来都不是靠吞下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