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ó chóu jiā hèn
成语解释:国家被侵略之仇,家园被破坏之恨。
成语出处:陈荫荣《兴唐传·闹花灯》第九回:“孩子,想当初你姑爹……也是为了报国仇家恨呀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共同的仇恨
繁体字形:國讎家恨
英文翻译:national enmity and family hatred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仇:[chóu]1.仇敌:疾恶如仇。同仇敌忾。2.仇恨:结仇。血泪仇。他们两家有仇。[qiú]姓。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恨:1.仇视;怨恨:仇恨。恨之入骨。2.懊悔:悔恨。遗恨。
提到“国仇家恨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历史剧里的悲壮场景。比如:“明朝末年,百姓面对外敌入侵和家族覆灭的国仇家恨,最终选择揭竿而起。”这里的关键是:为什么国仇家恨总能引发强烈共鸣?答案或许在于,它同时触动了个人命运与集体记忆的双重痛点。
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:“张三的曾祖父在战乱中丧生,家族产业被毁,这段国仇家恨让他从小立志参军报国。”有人问:这种情感是否会被时间冲淡?我的观察是,仇恨或许会淡化,但历史教训常被转化为守护和平的动力。比如现代人纪念战争,更多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。
换个角度看文学创作,《天龙八部》中萧峰夹在契丹与大宋之间的挣扎,正是国仇家恨的经典刻画。这时候会想:个体如何在宏大叙事中找到出路?金庸给出的答案是超越仇恨——萧峰以死阻止战争,这种处理展现了东方文化中“以和为贵”的智慧。
现实中,我曾听长辈讲述祖辈逃难的故事。当家族伤痛与国家命运交织,普通人往往展现出惊人韧性。这让我思考:国仇家恨是否必然导向复仇?其实不然。许多战后国家选择和解而非清算,德国对二战的反省就是典型案例。
最后想说的是,理解国仇家恨的本质,或许在于区分“铭记”与“沉溺”。就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剑,静静陈列是为警示后人,而非鼓励再次挥动。今天的我们回望历史,更应思考如何将过去的伤痛转化为构建共同未来的砖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