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ó jiāng bù guó
成语解释:国家将无法维持下去了。指国家的局势很坏,有亡国的危险。
成语出处: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32回:“国将不国,这才是糊涂到底呢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分句;指动荡局面
繁体字形:國將不國
英文翻译:the nation is in peril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将:[jiāng]1.副词。就要;快要:天将下雨。2.介词。把;拿:将革命进行到底。将功赎罪。3.下象棋时直接攻击对方的将或帅:将军。4.带领;搀扶:将幼弟而归。扶将。5.做:慎重将事。6.休养;调养:将养。7.文言副词。又;且:将信将疑。8.助词。表示动作的开始:赶将上去。[jiàng]1.军衔名。将官。在校之上。2.泛指军官:将士。损兵折将。3.带;率领:将兵。[qiāng]请;希望:《将进酒》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“国将不国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的核心意思很简单: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,连基本的主权或社会秩序都难以维持时,人们就会用这个词来形容。比如历史课本里常提到:“若任由外敌侵占国土而不抵抗,国将不国,百姓何以安居?”这句话通过反问强调了国家存亡与普通人生活的紧密联系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四个字表达“国家危在旦夕”呢?其实成语的魅力在于用简短的语言传递复杂的情境。举个例子,假设一个公司内部管理混乱、员工各自为战,我们可以比喻:“如果继续互相推诿,这家企业恐将不企”——虽然改编了原句,但能让听众瞬间理解问题的严重性。
现代社会中,“国将不国”的应用场景已超出字面意义。去年某地突发自然灾害时,有媒体评论写道:“救灾体系若不能快速响应,城市的运转恐将不城”。这种创造性改编既保留了成语的警示效果,又贴合了现实语境。个人认为,这种语言弹性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生命力,它能在时代变迁中找到新的表达支点。
值得思考的是:普通人能为“国将不国”的危机做些什么?疫情期间社区志愿者组织的例子给了启示。当某个小区出现物资短缺时,居民自发建立互助群,有人感慨:“要是大家都只顾自己,这个社区早就社将不社了”。这种从国家到社区的语境转换,让我们看到危机应对中每个个体的力量。
观察近年来的公共事件会发现,真正扭转危局的力量往往来自具体而微小的行动。就像防洪堤坝由无数沙包组成,国家韧性也建立在公民的日常选择中。当我们讨论宏大命题时,或许更需要关注:自己此刻能做哪些“防止沙粒流失”的实事。这种视角转换,能让看似遥远的成语真正照进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