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án hǎi yí shān
成语解释:把山移开填入大海之中。指仙术法力广大。比喻决心极大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填海移山
英文翻译:Sea reclamation and mountain shifting
填:[tián]1.把空缺的地方塞满或补满:填塞。填补。填充。填空(kòng)。义愤填膺。2.在空白表格上按项目写:填表。填词。3.形容声音巨大:填然。[zhèn]古同“镇”,使安定。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移:1.移动:转移。迁移。把菊花移到花盆里去。2.改变;变动:移风易俗。贫贱不能移。3.姓。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“填海移山”这类成语听起来是不是离我们特别遥远?毕竟现代人既不用真的去移山,也不会扛着石头去填海。可仔细一想,这些词背后藏着什么智慧?或许它们想说的不是体力劳动,而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。
比如同事小王接手了个“不可能完成”的项目,团队里有人抱怨:“这简直是让精卫填海啊!”这话听着像吐槽,实际却暗含深意——精卫叼着石子想填平大海,看似不自量力,但那份坚持不正是突破困境需要的精神吗?现实中很多科技创新,最初不都被认为是天方夜谭?
有人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愚公移山式的执着吗?去年深圳某创业团队给了我启发。他们研发环保材料时经历了217次失败,创始人在第218次实验前说:“移山不是要真的挖土,而是每天挖走一点‘不可能’。”果然,三个月后他们突破了技术瓶颈。这种“日拱一卒”的智慧,或许才是成语的新时代注解。
我常在公园看到家长教孩子堆积木,当积木塔倒塌时,有的家长会说“咱们重新搭,愚公移山嘛”。这让我意识到,传统文化符号正以新的方式传承。其实每个普通人都有自己需要移动的“山”,可能是攻克专业证书考试,也可能是坚持健康管理。用耐心代替蛮力,把大目标切分成小台阶,这样的“现代版移山”反而更符合生活实际。
最近看建筑纪录片时发现个有趣现象:港珠澳大桥建设时,工程师既要克服海洋环境又要保护生态,他们笑着说这是“科学填海”。这让我想到,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时,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。或许我们这代人要做的,不是照搬古人的方式,而是用创新思维来诠释经典——就像用3D打印技术复原古建筑,既保留了文化精髓,又注入了时代活力。
下次再听到“填海移山”这个词,不妨把它看作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。重要的不是能否立即达成目标,而是培养那种持续发力的韧性。毕竟,真正的移山者从不盯着山顶发呆,他们更在意今天又向前迈了几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