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shì hào dà
成语解释:浩:广大。声威和气势非常浩大。
成语出处: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:“如今宋江领兵围城,声势浩大,不可抵敌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聲勢浩大
英文翻译:great in strength and impetus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势:1.势力:权势。人多势众。仗势欺人。2.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:来势。势如破竹。3.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势。地势。水势汹涌。4.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局势。大势所趋。5.姿态:手势。姿势。6.雄性生殖器:去势。
浩:1.盛大;巨大:浩大。浩繁。2.多:浩博。浩如烟海。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“声势浩大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声音和气势都很宏大”,通常用来形容某件事的场面、规模或影响力极大。比如人们常说:“这场环保游行的队伍从街头排到街尾,声势浩大,吸引了全国媒体的关注。”这样的描述不仅直观,还能让人瞬间联想到人潮涌动、旗帜飘扬的画面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声势浩大只能用在正面场景吗?”其实不然。比如历史书上写“敌军集结十万兵力压境,声势浩大却因粮草不足最终溃败”,这里既展现了规模上的压迫感,也暗示了“虚张声势”的隐患。这说明成语本身不带褒贬,关键看它描述的事件本质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。朋友筹备婚礼时说:“我们打算租二十辆婚车绕城一圈,搞个声势浩大的车队!”这话里既有对仪式感的追求,也可能藏着“面子工程”的微妙心理。这时候不妨追问:“排场重要,还是两人真心相伴更重要?”答案往往能引发更深层的思考。
有趣的是,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常常陷入“数字迷恋”。某品牌宣称“万人空巷抢新品”,实际可能只是雇人排队造势。我曾亲眼见过商场开业当天用音响播放欢呼录音,远听声势浩大,走近才发现顾客寥寥——这种刻意营造的热闹,反而暴露了底气的不足。
个人认为,真正的“声势浩大”应当源于内在价值。就像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风沙,虽无锣鼓喧天,但每一笔壁画都在无声中传递着文明的重量。反观某些网红景点靠虚假营销吸引人流,即便一时门庭若市,最终也会在口碑中现出原形。
当我们再听到“声势浩大”这个词时,不妨多问一句:这声势是扎根于真实力量的自然迸发,还是悬浮在表面热闹的脆弱泡沫?答案或许就藏在时间的长河里,等待潮水退去后的检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