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zuì zhì tǎo
成语解释:宣布罪状,并加讨伐。
成语出处:《国语 晋语五》:“是故伐备钟鼓,声其罪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指宣布罪状,并加讨伐
繁体字形:聲辠致討
英文翻译:denounce the guilty and to chastise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罪:1.犯法的行为:罪大恶极。立功赎罪。2.过失:不应归罪于人。3.依法给予的刑罚;惩处:判罪。待罪。4.苦难;痛苦:受罪。
致:1.给予;向对方表示(礼节、情意等):致函。致电。致欢迎词。向大会致热烈的祝贺。2.集中(力量、意志等)于某个方面:致力。专心致志。3.达到;实现:致富。学以致用。4.招致;引起:致病。致癌。致残。5.以致:致使。由于粗心大意,致将地址写错。6.姓。7.情趣:兴致。景致。别致。有致。毫无二致。8.精密;精细:细致。精致。工致。
讨:1.征伐:征讨。2.探索;研究:研讨。3.索取:向敌人讨还血债。4.请求:讨教。5.招惹:讨厌。
“声罪致讨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严肃,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。举个例子:某公司被曝光财务造假,媒体纷纷发文揭露细节,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批评,监管部门随后介入调查——整个过程就可以说是“声罪致讨”。这里的关键是“先公开错误,再采取行动”的逻辑链条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先“声罪”再“讨伐”?直接行动不行吗?其实这就涉及到程序正义的问题。就像老师发现学生作弊,如果直接处罚而不说明原因,反而容易引发争议。公开错误行为既能让行动更有说服力,也能警示他人。比如环保组织发布污染企业的证据报告,引发公众关注后推动整改,这就是现代版的声罪致讨。
不过这个成语也有两面性。去年某明星被曝私生活问题,网友集体声讨导致其退圈,后来却被证实部分指控不实。这种情况下,“声罪”环节如果缺乏核实,就可能演变成网络暴力。个人认为,在运用这种模式时,保持理性和证据链完整特别重要,否则容易伤及无辜。
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还藏着集体行动的智慧。想象社区里有人乱扔垃圾,邻居们先在公告栏贴出照片,再开会讨论解决办法,比单枪匹马去吵架有效得多。这种“先曝光问题,后解决问题”的套路,其实在各种社会协作中都能看到影子。
如今在数字时代,“声罪致讨”的形式正在升级。当消费者在电商平台写差评,本质上就是在行使微型声讨权;而企业快速响应投诉,则可以看作是对这种声音的积极反馈。这种互动模式如果运用得当,反而能成为推动进步的齿轮。或许下次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,我们可以多想想:如何让批评更有建设性,让行动更精准有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