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ēng
  • wén
  • guò
  • qí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ēng wén guò qíng

成语解释:名声超过实际。

成语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离娄下》:“故声闻过情,君子耻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聲聞過情

英文翻译:enjoy a higher reputation than justified

声闻过情的意思
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
过:[guò]1.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;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:过来。过去。过河。过桥。过年。过节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。2.从甲方转移到乙方:过户。过账。3.使经过(某种处理):过罗。过筛子。过滤。过淋。过磅。过秤。过油肉。过过数儿。4.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:过目。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。5.超过(某个范围和限度):过分。过期。过犹不及。树长得过了房。6.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(—O—O—)结构的:过硫酸根(SO5-)。过氧化氢(H2O2)。7.探望;拜访:过访。8.去世: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。9.过失(跟“功”相对):过错。记过。勇于改过。10.传染:这个病过人。11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经过:走过广场。把他送过了桥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掉转方向:翻过一页。他回过头看了看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超过或胜过:我比不过你。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。[guo]1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:吃过饭再走。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。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:他去年来过北京。我们吃过亏,上过当,有了经验了。[guō]姓。

情:1.感情:热情。有情。无情。温情。2.情面:人情。讲情。托情。求情。3.爱情:情书。情话。谈情。4.情欲;性欲:春情。催情。发情期。5.情形;情况:病情。军情。实情。灾情。6.情理;道理:合情合理。不情之请。

成语评论

声闻过情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名声超过实际情况”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被过度吹捧,实际能力或价值与外界评价不符。比如,某网红因为一条短视频爆火,全网都在夸他“才华横溢”,但当他直播现场表演时,观众却发现他连基础乐理都说不清楚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声闻过情”。

为什么会有人或事被“声闻过情”? 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。比如职场中,某员工因为一次偶然的成功项目被领导大加赞赏,但后续工作中却频繁出错。这时候,旁人的评价往往基于“过去的亮点”而非“当下的表现”,导致认知偏差。就像网购时看到的精美商品图,拿到实物后才发现质量普通,这种落差感正是“声闻过情”带来的副作用。

如何避免被这种现象误导? 个人观察中发现,保持“延迟判断”的习惯很有效。比如公司招聘时,简历上的“精通某项技能”可能只是候选人美化后的结果,但通过实操测试或试用期观察,就能更接近真相。再比如,朋友推荐一家“必吃餐厅”,不妨先查查真实评价,而不是盲目跟风。

有趣的是,“声闻过情”有时也会成为反向推力。历史上李白曾被唐玄宗召为翰林供奉,但因性格不适应官场而离开。后人对他的才华推崇备至,却少有人讨论他政治上的短板。这种集体记忆的筛选,反而让文化符号超越了真实个体,形成另一种社会价值。

从个人角度看,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放大了“声闻过情”的影响。自媒体时代,一个标签、一个热点就能快速制造“虚假声量”,但时间最终会像筛子一样过滤掉泡沫。与其追求瞬间的高光,不如像老匠人打磨作品那样,用扎实的积累对抗浮躁的评价体系——毕竟,真正的价值经得起“慢检验”。

"声闻过情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