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à zhàng zé zǒu
成语解释:杖:木棍;走:逃跑。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,他就逃走躲避,免陷父亲于不义。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。
成语出处:汉·刘向《说苑·建本》:“舜之事父也,索而使之,未尝不在侧;求而杀之,未尝可得。小箠则待,大箠则走,以逃暴怒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挨打
繁体字形:大杖則走
英文翻译:A great stick will go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杖:1.拐杖;手杖:扶杖而行。2.泛指棍棒:擀面杖。拿刀动杖。
则:1.规范;榜样:以身作则。2.规则:细则。3.效法:则先烈之言行。4.连词。1.表示承接关系: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表示转折关系:欲速则不达。5.是;乃是:此则余之过也。6.与“作”义相近,宋、元、明小说戏曲里常用:则甚(作什么)。不则声。7.量词。用于成文的条数:试题三则。新闻两则。
走:1.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:行走。走路。孩子会走了。马不走了。2.跑:奔走。3.(车、船等)运行;移动;挪动:钟不走了。这条船一个钟头能走三十里。你这步棋走坏了。4.趋向;呈现某种趋势:走红。走热。5.离开;去:车刚走。我明天要走了。请你走一趟吧。把箱子抬走。6.指人死(婉辞):她还这么年轻就走了。7.(亲友之间)来往:走娘家。走亲戚。他们两家走得很近。8.通过:咱们走这个门出去吧。9.漏出;泄漏:走气。走风。说走了嘴。10.姓。
说到“大杖则走”这个成语,嘿,你别说,还真有点门道!它原本的意思是,如果父母用大棍子打孩子,孩子就该赶紧跑开——既避免受伤,也防止父母在气头上做出过激行为。不过咱得掰扯掰扯,这成语搁现代还能咋用呢?
举个栗子,老王最近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,同事老张劝他:“兄弟,大杖则走懂不?这时候别硬刚,先避避风头再说。”你看,这就把成语灵活用在职场场景了。说白了,这就是教人审时度势,该躲锋芒时就别当铁头娃。
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:“这不就是教人当缩头乌龟吗?”哎您可误会了!这成语的精髓在于“走”这个动作。好比说小美遇到网络暴力,她果断关掉评论区,转头就去爬山散心——这就是现代版的大杖则走嘛!既保护了自己,又避免了无谓的纠缠,你说这算不算智慧?
不过依我看啊,这道理也不能生搬硬套。比如遇到必须解决的矛盾,光会“走”可不成。就像上周邻居装修吵翻天,我先是躲了两天图书馆,后来还是得带着水果上门沟通。所以说,大杖则走讲究的是个时机把握,该躲就躲,该面对还得面对。
其实这成语背后藏着个挺有意思的生存哲学。你想啊,古人用棍棒比喻重大伤害,现代人遇到的“大杖”可能是精神压力、职场PUA,甚至是信息轰炸。这时候及时抽身,给自己留个缓冲空间,说不定回头再看,问题反而迎刃而解了。您琢磨琢磨,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:当你遇到“大杖”时,是会选择正面硬刚,还是灵活走位?别急着回答,多观察观察周围的环境再做决定——毕竟,能屈能伸才是长久之道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