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n jiǎ qí nián
成语解释:同“天假之年”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梁·沈约《与徐勉书》:“若天假其年,还得平健,才力所堪,惟思是策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天叚其年
英文翻译:Make the best of the year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假:[jiǎ]1.虚伪的;不真实的;伪造的;人造的(跟“真”相对):假话。假发。假山。假证件。假仁假义。2.假定:假设。假说。3.假如:假若。假使。4.借用:久假不归。假公济私。不假思索。5.姓。[jià]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:请假。暑假。病假。婚假。春节有三天假。
其:[qí]1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的;他(她、它)们的:各得其所。自圆其说。2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;他(她、它)们:促其早日实现。不能任其自流。3.指示代词。那个;那样:查无其事。不厌其烦。4.指示代词。虚指:忘其所以。5.姓。6.表示揣测、反诘:岂其然乎?。其奈我何?7.表示请求或命令:子其勉之!8.词缀:极其。尤其。如其。[jī]用于人名,郦食其(LìYìjī),汉朝人。
年:1.时间的单位,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平年365日,闰年366日,每4年有1个闰年:今年。去年。2.用于计算年数:三年五载。在广州住了两年。3.每年的:年会。年鉴。年产量。4.岁数:年纪。年龄。忘年交。益寿延年。5.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:童年。幼年。少年。青年。中年。老年。6.时期;时代:近年。明朝末年。7.一年中庄稼的收成:年成。年景。丰年。歉年。8.年节:新年。过年。给大家拜年。9.有关年节的(用品):年糕。年货。年画。10.姓。
“天假其年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,但说白了就是“如果老天多给他几年时间就好了”。它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早逝的惋惜,或者假设一个人如果能活得更久,或许能取得更大成就。比如:“若天假其年,这位青年科学家或许能攻克癌症难题。”这里的核心情绪,是对未竟之事的遗憾和对潜力的想象。
有人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去世的人身上吗?其实不完全。虽然大多数情况指向已故者,但也能用在重病或遭遇意外的对象身上。比如公司会议上可能会说:“如果天假其年让项目组有更多时间,产品迭代本可以更完善。”这种用法跳脱了生死框架,延伸为“时间不足导致遗憾”的普遍现象。
举个历史场景的例子: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写“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”,后世常感慨“若天假其年,使武侯多活十载,三国格局或将改写”。这种假设性讨论,恰恰体现了成语的魅力——它像一扇门,让我们在现实与可能性之间自由穿梭。
为什么现代人还用这种老成语?我发现,越是快节奏的社会,越需要这类词汇来表达“时间焦虑”。朋友聊起猝死的程序员同事,叹道“天假其年的话,他的开源项目本可以改变行业”——短短八个字,既包含怀念,又暗含对行业现状的思考,这是白话难以替代的语言效率。
在文学创作中,这个成语能瞬间拉出命运感。比如小说里写:“老画家颤抖着手放下画笔,窗外梧桐叶落了一地。若天假其年,这幅未完成的《秋思图》本会成为传世之作。”读者立刻能捕捉到时间、艺术与死亡的纠缠,比直白的“要是他没死就好了”更有余韵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使用时需避免过度美化假设。曾听人评价某早逝歌手“天假其年必成天王”,事实上艺术成就本就充满偶然。我更喜欢用它引发对当下的思考:与其假设“如果多活几年”,不如关注如何让现有时间更有价值。就像公园里晨练的老人说的:“老天给多少年咱不知道,但今天这太极拳可得认真打。”
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达芬奇的手稿,或读到李贺的残篇时,“天假其年”的感慨会自然浮现。但这种情绪不该停留在惋惜层面——它更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类对突破生命局限的永恒渴望。或许正是这种渴望,推动着医学进步,也促使普通人更认真地对待每个日出日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