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iān
  • gu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iān guān dì jù

成语解释:比喻双方相差极大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日者列传》:“夫卜而有不审,不见夺糈;为人主计而不审,身无所处。此相去远矣,犹天冠地屦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比喻双方相差极大

繁体字形:天冠地屨

英文翻译:Heaven and earth

天冠地屦的意思
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
冠:[guān]1.帽子:皇冠。桂冠。衣冠整齐。怒发冲冠。2.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:鸡冠。树冠。[guàn]1.把帽子戴在头上(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,表示已成年):未冠(不到二十岁)。2.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:县名前冠上省名。3.居第一位:冠军。名冠全球。4.指冠军:夺冠。三连冠(连续三次获得冠军)。5.姓。
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
屦:古时用麻、葛等做成的鞋。

成语评论

天冠地屦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天上的帽子和地上的鞋子”,用来比喻两者差距极大、完全不相称。比如有人问:“这个成语到底能用在什么场景里?”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:公司年会上,老板在台上侃侃而谈“全员共克时艰”,自己却收到裁员通知——这种言行与现实的巨大落差,不正是天冠地屦的生动写照?

再举个历史典故的例子。南宋诗人陆游曾在诗中写道: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虽然没直接使用这个成语,但贵族奢靡生活与百姓饥寒交迫的对比,恰如天冠地屦的具象化表达。有人可能会疑惑:“这样的对比会不会太夸张?”其实这正是成语的妙处,用极端反差强调社会现实。

当代生活中也不乏应用场景。比如朋友A每天炫耀新买的奢侈品,朋友B却在为孩子的补习费发愁。这种消费层级的悬殊对比,用“天冠地屦”来形容既贴切又含蓄。不过要提醒的是,使用这类成语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让听者感到被冒犯。

关于这个成语的运用边界,有人问:“能不能用来形容单纯的好坏对比?”其实更准确的使用场景是强调“本应匹配却不匹配”。比如面试时应聘者才华横溢,用人单位却只关注外貌条件,这种错位的评判标准就符合天冠地屦的语义内核。

个人认为,这类成语的价值在于它像面多棱镜,既能折射社会现实,又能引发深层思考。当我们看到某些“天冠地屦”的现象时,与其停留在感叹差距,不如思考如何搭建沟通的桥梁。毕竟,再大的鸿沟也架得起理解的桥梁,再远的距离也迈得开对话的脚步。

最后分享个实用建议:下次遇到让人啼笑皆非的悬殊现象时,不妨用“天冠地屦”代替直白的抱怨。比如看到网红餐厅人均消费2000元,隔壁面馆却挂着“清仓甩卖”的招牌,这样的魔幻现实用成语点破,既显文采又留有余韵。

"天冠地屦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