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n hán dì dòng
成语解释:天气非常寒冷;大地到处结冰。
成语出处:宋 王十朋《南州春色》词:“莫恨东风吹不到,著意挽春回,一任天寒地冻,南枝香动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形容天气非常寒冷
繁体字形:天寒地凍
英文翻译:cold and frozen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寒:1.冷(跟“暑”相对):寒冬。寒风。天寒地冻。受了一点寒。2.害怕;畏惧:心寒。胆寒。3.穷困:贫寒。4.姓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冻:1.(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)遇冷凝固:不冻港。缸里的水冻了。白菜要抢收入窖,不能让它冻坏。2.汤汁等凝结成的半固体:肉冻儿。鱼冻儿。3.受冷或感到冷:今天衣服穿少了,真冻得慌。4.机体的组织由于温度过低而受损伤:冻害。我的脚冻了。5.姓。
“天寒地冻”这四个字一蹦出来,你脑子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北风呼啸、冰封千里的画面?比如冬天清晨出门,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,冻得人直缩脖子,这就是典型的“天寒地冻”了。但问题来了,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天气吗?
其实不然。比如职场上遇到项目推进困难、团队士气低迷时,有人会说“现在这局面真是天寒地冻”,这里说的可不是温度,而是比喻环境艰难。就像去年朋友创业遇到资金链断裂,他自嘲道:“我这办公室都快成北极圈了”,用天气的极端来映射现实的困境,反而让沉重的话题多了点幽默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夸张的比喻会不会脱离现实?”实际上,成语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延展性。就像上周社区志愿者在暴雪天给孤寡老人送菜,邻居们都说“再冷的天也冻不住人心里的暖”,这里用“天寒地冻”作对比,反而把温暖衬托得更鲜明了。
我个人特别喜欢这个成语的画面感。去年冬天去长白山,看着雾气在零下30度的空气里瞬间凝结成冰晶,突然就懂了古人创造这个词时的心情——不仅要描述寒冷,更要传递那种万物凝固的震撼。现代人虽然有了暖气羽绒服,但当你说“天寒地冻”时,听者脑海里自动播放的,可能是童年打雪仗的回忆,也可能是加班夜归时路灯下的哈气成霜。
下次遇到特别难熬的考试周,试着跟室友说“咱们这复习强度,简直比天寒地冻还考验意志”,保准对方会心一笑。语言就像毛衣针,能把抽象的感受编织成具象的共鸣,而这大概就是成语跨越千年的魔法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