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iān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iān fǔ zhī tǔ

成语解释:天府:天然的仓库。指土地肥沃、物产丰富的地区

成语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专指四川

繁体字形:天府之土

英文翻译:Land of heaven

天府之土的意思
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
府:1.旧时指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,现在指国家政权机关:官府。政府。2.旧时官府收藏文书、财物的地方:府库。3.旧时指大官、贵族的住宅,现在也指某些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:王府。元首府。总统府。4.敬辞,称对方的家:贵府。5.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,比县高一级:开封府。济南府。6.又同“”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
成语评论

天府之土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形容的是土地肥沃、物产丰饶的地方。比如有人会说:“四川盆地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土,稻米飘香、瓜果满园,难怪古人说‘少不入川’。”这样的描述,一下就能让人联想到富饶的景象。

为什么这个成语常和四川联系在一起?其实这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。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成都平原,两千年来旱涝保收,就像《三国志》里诸葛亮说的:“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。”这种自然条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,让“天府”成了这片土地的代名词。

现代生活中怎么用这个成语?旅游博主可能会写道:“开着车穿行在川西坝子,看着连片的油菜花田,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天府之土。”既描绘了眼前美景,又暗含了对这片土地的赞叹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天府”不仅指物质丰富,现在也延伸指生活安逸——比如朋友打趣道:“你在成都天天吃火锅喝茶,真是住在天府之土不想走了!”

其他地方能被称为天府之土吗?江南鱼米之乡、关中平原其实都有类似特质。但比较起来,成都平原更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个人觉得,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,如何保持这种“天府”特质,既享受资源又不透支生态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
用这个成语要注意什么?别用在土地贫瘠的地方闹笑话。比如夸黄土高原是“天府之土”,就像说沙漠水源充沛一样不合适。但如果是说经过治理后的生态示范区,倒可以灵活使用:“经过十年植树造林,这片曾经的荒山也渐渐有了天府之土的模样。”

观察身边生活,那些物产丰富的小地方也能找到影子。老家后山的果园年年丰收,爷爷总念叨:“咱们这儿虽比不上天府之土,倒也是个福地。”这种接地气的用法,既保留了成语韵味,又增添了生活气息。关键是要抓住“资源丰富”这个核心,用具体场景让抽象成语活起来。

天府之土的造句

  1. 造句 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;刘璋暗弱,张鲁在北,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
  2. 造句 不远的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轩辕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
  3. 造句 巴蜀二国,其民遁逃,天府之土始入中原版图。
  4. 造句 聪明,天府之土高祖因之已成帝业。
  5. 造句 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祖龙因之以成帝业。
  6. 造句 益州乃天府之土,汉高祖则是凭借此地利建立后方据地迅速发展起来,在楚汉之争中击败了西楚霸王,然后建立了大汉王朝。
  7. 造句 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

"天府之土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