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í fēng yì sú
成语解释:奇特的习惯和风俗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苏联纪行·七月十二日》:“街头每见奇风异俗。每有女子头顶一件大罩袍,脸前垂一黑色厚纱幔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风土人情
繁体字形:奇風異俗
英文翻译:Strange customs
奇:[qí]1.罕见的;特殊的;非常的:奇事。奇闻。奇志。奇勋。奇耻大辱。商品奇缺。山势奇险。2.出人意料的;令人难测的:奇兵。奇袭。出奇制胜。3.惊异:惊奇。不足为奇。4.姓。[jī]1.单的;不成对的(跟“偶”相对):奇数。奇偶。2.零数:五十有奇。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异:1.有分别;不相同:异口同声。大同小异。日新月异。求同存异。2.奇异;特别:异香。异闻。3.惊奇;奇怪:惊异。深以为异。4.另外的;别的:异日。异地。5.分开:离异。异爨(亲属分家)。6.姓。
俗:1.风俗:习俗。移风易俗。2.大众的;通行的;习见的:约定俗成。通俗。3.趣味不高的;令人厌恶的:庸俗。俗气。4.没出家的人;世俗:僧俗。还俗。
说到“奇风异俗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某个地方的习俗太奇怪了”——比如云南某些村落会用“抹黑脸”表达祝福,或是印度人用手抓饭的传统。但这些看似“奇怪”的行为背后,往往藏着当地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。比如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这句成语,就生动点破了地域文化差异的本质:不同环境会孵化出不同的生存智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有些习俗让人难以接受?举个成语例子,“入乡随俗”其实已经给出答案。就像西北牧民招待客人时递上整块羊头肉,外地人初看可能觉得油腻,但对游牧民族而言,这是把最珍贵的食物献给贵宾。当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非洲部落用牛粪搭建房屋时,与其急着评价“落后”,不如先想想成语“因地制宜”——在缺乏木材的草原,这恰恰是最实用的建筑智慧。
再比如成语“南橘北枳”的现代版:有个朋友去西藏旅行,发现藏民把青稞酒倒进杯子时会故意洒出几滴。当地人解释这是“敬天地”,他却觉得浪费。直到向导提醒:“你们过年放鞭炮不也为了驱邪祈福吗?”这个对比让我突然意识到,所谓“奇风异俗”,不过是换了个表达形式的共同人性需求。
有个问题值得探讨:现代社会还需要保留传统习俗吗?去年在贵州见到侗族大歌表演,那些多声部无伴奏的吟唱,用成语形容就是“别具一格”。年轻歌者告诉我,他们现在用抖音直播民族歌舞,反而让更多年轻人重新关注传统文化。这让我想起“旧瓶装新酒”的智慧——传统习俗未必与现代冲突,关键看如何转化创新。
行走各地时发现,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习俗本身,而是背后的情感联结。就像福建客家人的“九层糕”,制作时全家族围坐蒸笼旁,每一层都对应着对子孙的祝福。这种代际传承的温度,或许比“奇风异俗”这个标签更值得被记住。当我们用“见怪不怪”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时,世界反而会展现出更多有趣的侧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