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ú yán bì sè
成语解释:犹言奴颜婢睐。
成语出处:宋·王禹偁《送柳宜通判全州序》:“与夫谄权媚势,奴颜婢色,因采风谣司漕运者言而得之者远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没有骨气
繁体字形:奴顔婢色
英文翻译:act obsequiously
奴:1.旧社会中受压迫、剥削、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等政治权利的人(跟“主”相对):奴隶。农奴。2.青年女子的自称(多见于早期白话)。3.像对待奴隶一样地(蹂躏、使用):奴役。
颜:1.面容,脸色,脸面:容颜。开颜。颜面。颜色。笑逐颜开。鹤发童颜。2.色彩:颜料。五颜六色。3.姓。
婢:旧时受有钱人家雇佣的女孩子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“奴颜婢色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奴才般的表情、婢女般的姿态”,用来形容人为了讨好他人而刻意放低姿态、卑躬屈膝的样子。比如:“他在领导面前奴颜婢色,连说话都变得轻声细语,生怕得罪对方。”这样的行为往往让人觉得缺乏自尊,但背后可能隐藏着现实压力或利益考量。
为什么会有人表现出奴颜婢色?有人可能会问:难道这些人不知道这样很丢面子吗?实际上,这种行为常常是生存策略的一部分。比如古代官员面对皇帝时“低头垂手”,或是现代职场中下属对上司的过度奉承,本质上是为了获取资源、避免冲突。但关键在于,这种“讨好”是否成了习惯?如果长期压抑真实的自我,反而可能失去他人的信任。
奴颜婢色和礼貌谦逊有什么区别?举个对比的例子:“实习生小王认真倾听前辈建议,主动帮忙整理资料”——这是职场新人应有的态度;而“老张明知领导决策错误,却满脸堆笑连声称是”就成了奴颜婢色。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,前者是尊重,后者是盲从。
个人看来,现代社会中的“奴颜婢色”更多以隐形方式存在。比如朋友圈里给不熟的人疯狂点赞,会议上对明显不合理的提案保持沉默。这些行为看似无害,但若形成思维定式,会逐渐弱化我们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。就像被温水煮的青蛙,等到发现不对劲时,可能已经失去了跳出锅的能力。
如何避免陷入这种状态?可以试着建立自己的价值坐标系。比如项目讨论时,先问自己:“这个方案真的对公司有利吗?”而不是“领导会不会不高兴?”当讨好他人的冲动出现时,不妨用“三秒法则”——停顿三秒,区分这是必要的社交礼仪,还是违背原则的妥协。毕竟,真正稳固的关系,从来不需要靠单方面的低声下气来维持。
观察身边活得舒展的人,往往都有个共同点:他们懂得在适当场合说“不”。就像竹子随风摆动却不断折,既保持韧性又不失风骨。或许这就是对抗“奴颜婢色”最好的解药——用柔性的坚持代替硬性的对抗,用专业能力赢得尊重而非刻意讨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