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n
  • yí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ān fū yín fù

成语解释:指通奸的男人和放荡不羁的女人。指淫乱的男女
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7回:“奸夫淫妇,虽该重罪,已死勿论。其余一干人犯,释放宁家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口语

繁体字形:奸夫淫妇

英文翻译:male and female intrigants

奸夫淫妇的意思

奸:1.奸诈:奸笑。奸计。老奸巨猾。2.不忠于国家或君主的:奸臣。3.出卖国家、民族或阶级利益的人:汉奸。内奸。为党除奸。4.自私;取巧:藏奸耍滑。这个人才奸哪,躲躲闪闪不肯出力。5.奸淫:通奸。强奸。

夫:[fū]1.丈夫(zhàng·fu):夫妻。夫妇。姐夫。姑夫。2.成年男子:匹夫。一夫守关,万夫莫开。3.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:渔夫。农夫。轿夫。4.旧时服劳役的人,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:夫役。拉夫。5.姓。[fú]1.指示代词。那;这:独不见夫螳螂乎?2.人称代词。他:使夫往而学焉。3.a)用在一句话的开始:夫战,勇气也。b)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:人定胜天,信夫。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
淫:1.过多;过甚:淫雨。淫威。2.不正当的男女关系:奸淫。3.放纵:骄奢淫逸。4.心乱;迷惑:富贵不能淫。

妇:1.已婚的女子:少妇。2.女子的通称:妇科。3.妻子:夫妇。4.古指儿媳。

成语评论

奸夫淫妇”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不正当的男女关系。比如在《水浒传》中,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就被视为典型例子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这类成语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?其实,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婚姻忠诚的重视,以及用极端案例警示世人的社会心理。

有人问:“现代社会还用这个成语吗?”如今这类表达已逐渐淡化。比如新闻报道中更倾向使用“婚外情”“不忠行为”等中性词汇,这既避免了对当事人的语言暴力,也体现出对复杂人性的包容——毕竟感情问题往往不能简单用对错判定。

记得老家有对夫妻闹离婚,邻居议论时脱口而出“奸夫淫妇”。这让我意识到,语言习惯背后藏着思维定式。与其急着贴标签,不如思考关系破裂的深层原因:是沟通缺失?还是需求错位?这种思考方式,或许比单纯指责更有建设性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同类型成语在各地差异明显。比如北方说“偷汉子”,南方讲“轧姘头”,方言的生动性反而冲淡了道德审判意味。这提醒我们,语言本身是流动的,关键在如何使用——是当作伤人利剑,还是作为反思的镜子?

从个人角度看,这类成语的存在就像文化基因库,记录着社会观念的变迁。它们不应成为攻击他人的武器,但可以作为理解历史的窗口。当我们看到电视剧里用“奸夫淫妇”推动剧情时,不妨多问一句:编剧是想制造冲突,还是在传递某种价值观?这种追问本身,就是文化觉醒的开始。

语言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工具。就像“奸夫淫妇”这个成语,既能折射旧时代的道德框架,也能映照现代社会的观念进步。或许最重要的不是词汇本身,而是我们如何用更理性的态度,看待那些藏在成语背后的人性课题。

奸夫淫妇的造句

  1. 造句 奸夫淫妇被抓,案情大白天下。
  2. 造句 陛下,按大秦律,奸夫淫妇应戍边两年,同时**之罪为腰斩。
  3. 造句 两个奸夫淫妇谋划了许久,准备在森林腹地以外,掠杀白虎王,抢夺法宝。
  4. 造句 壮士杀了那对奸夫淫妇,即便是报到官老爷处也是件义举,又何苦杀了小婢灭口?
  5. 造句 没错,果然有女人,啊!我倒要看看这对奸夫淫妇,哇,好正点的女人,呵呵,那就不能怪我了,谁让你这么倒霉,碰到了我宇文化及。
  6. 造句 对奸夫淫妇的道德义愤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,甚至有人自告奋勇要当武松,去上门追杀铜须。
  7. 造句 奸夫淫妇啊,你还真是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啊。
  8. 造句 王志小心翼翼的向山上前进,生怕弄出什么响声惊醒山上的一对奸夫淫妇。
  9. 造句 我虽然读书,但圣贤书我读的不多,儒家书生意气我做不来,奸夫淫妇与我何干,有因必有果,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
  10. 造句 潘大勇一个人无亲无故,饭店就我们四个人,我们俩杀死潘大勇和红霞这对儿奸夫淫妇,然后我们师徒俩人接管这个饭店。

"奸夫淫妇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