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ān yín qiǎng lüè
成语解释:奸淫:奸污。奸污妇女,掠夺财物,比喻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丢掉幻想,准备斗争》:“……奸淫抢掠,不要历史,不要文化,……不敬师长,共产公妻,人海战术,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,十恶不赦的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比喻什么坏事都干
繁体字形:姦滛搶掠
英文翻译:Adultery and plunder
奸:1.奸诈:奸笑。奸计。老奸巨猾。2.不忠于国家或君主的:奸臣。3.出卖国家、民族或阶级利益的人:汉奸。内奸。为党除奸。4.自私;取巧:藏奸耍滑。这个人才奸哪,躲躲闪闪不肯出力。5.奸淫:通奸。强奸。
淫:1.过多;过甚:淫雨。淫威。2.不正当的男女关系:奸淫。3.放纵:骄奢淫逸。4.心乱;迷惑:富贵不能淫。
抢:[qiǎng]1.夺,硬拿:抢劫。抢夺。2.赶快,赶紧,争先:抢先。抢占。抢购。抢攻。3.刮,擦:磨剪子抢菜刀。4.当面责备或讽刺:抢白他一顿。[qiāng]1.碰,撞:呼天抢地。2.同“戗”。[chēng]1.〔抢攘〕纷乱的样子,如“支离抢攘兮,遭世孔疚”。2.(搶)
掠: 掠 lüè ㄌㄩㄝˋ 夺取:掠夺。掠取。抢掠。劫掠。 擦过:掠视。浮光掠影。 拷打:掠笞。掠治。拷掠。 砍伐:掠林。 顺手抓取:随手掠起一根棍子。
“奸淫抢掠”这类成语,常被用来描述历史上某些暴力或混乱时期的恶行。比如,“奸淫掳掠”常出现在描述古代战乱的文本中——“敌军破城后,奸淫掳掠无恶不作,百姓哭声震天。”这类成语为什么能流传至今?或许因为它们以极端案例警示后人:失去秩序的社会将付出惨痛代价。
另一个例子是“打家劫舍”。“山匪横行乡里,打家劫舍如入无人之境。”这里隐藏着一个问题:为什么成语总用四个字?其实这与汉语的节奏感和记忆规律有关,短句更容易口耳相传,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。
有人问:“现代社会还需要这些血腥的成语吗?”我的观点是:它们像一面镜子,照出人性阴暗面。比如“烧杀抢掠”一词,“暴徒烧杀抢掠时,总有人冒死保护老弱妇孺”——成语在描述罪恶的同时,也反衬出人性中的光明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成语的使用场景正在变化。现在更多出现在历史剧台词或警示性文章中,比如“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,而是避免奸淫抢掠的悲剧重演”。语言学家发现,随着法治健全,这类成语的日常使用率已下降70%,但作为文化符号仍具教育意义。
我常想,成语就像文化基因库。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“十恶不赦”的古代刑具时,会自然联想到“奸淫抢掠”的成语。这种跨时空的联结,让今天的年轻人也能理解:文明的进步,正是不断与野蛮博弈的过程。
最近读《万历十五年》,书中提到“流寇作乱时必伴奸淫抢掠”。这让我意识到:成语不仅是语言工具,更是社会演变的见证者。它们提醒我们,安定生活从来不是理所当然,而是需要制度与道德共同守护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