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ú jiáo jī lèi
成语解释:鸡肋:鸡的肋骨。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
成语出处:晋·司马彪《九州春秋》:“夫鸡肋,弃之可惜,食之无所得,以比汉中,知王欲还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少有实惠
繁体字形:如嚼鶏肋
英文翻译:Like chewing chicken ribs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嚼:[jiáo]上下牙齿磨碎食物:细嚼慢咽。肉没有烧熟,嚼不烂。咬文嚼字。[jué]义同“嚼”(jiáo),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:咀嚼。过屠门而大嚼。[jiào]见〖倒嚼〗(dǎojiào)。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肋:[lèi]胸部的两旁:两肋。肋骨。[lē]〔肋脦〕不整洁,邋里邋遢。脦(te)。
“如嚼鸡肋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像啃鸡肋一样”,用来形容某件事物价值不大,但放弃又觉得可惜。比如有人问:“这份工作内容重复,工资也不高,但辞职又怕找不到更好的,该怎么办?”这时候可以回答:“你现在的情况真是如嚼鸡肋——留着没劲,丢了又担心。”
这个成语的由来和《三国志》里的典故有关。当年曹操攻打汉中时,发现战局僵持不下,便传令军中用“鸡肋”作为暗号。主簿杨修一听就明白:“鸡肋嘛,吃着没肉,扔了可惜,主公这是想退兵了。”果然没过多久,曹操下令撤军。这个比喻既生动又精准,后来就被用来形容那些“进退两难”的处境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这两个说法像一对双胞胎,前者用比喻引发画面感,后者直接描述感受。比如家里有个用了五年的手机:运行卡顿,但外观完好,换新的觉得浪费,继续用又影响效率——这时候无论用哪个成语,都能让听的人瞬间理解这种纠结。
在实际生活中,“鸡肋现象”随处可见。比如健身房年卡办了半年只去过三次,网课买了整套却只听前两节,甚至衣柜里那件三年没穿但标签都没拆的衬衫……这些场景里藏着现代人特有的选择焦虑。依我看,与其让这些“鸡肋”消耗精力,不如学学曹操当机立断——该舍弃时就腾出空间,给真正重要的事让路。
下次遇到类似情况,不妨做个简单的价值判断:如果某件事物带来的实际效益已经低于它占据的时间、金钱或情绪成本,那么“鸡肋”就该被重新定义了。毕竟,人生的收纳空间有限,装些更有滋味的东西岂不更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