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ú shì wǒ wén
成语解释:如是: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;我闻: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。佛教传说,后为佛经开卷语。
成语出处:《佛地经论》一:“如是我闻者,谓总显己闻,传佛教者言如是事,我昔曾闻如是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分句;为佛经开卷语
繁体字形:如是我聞
英文翻译:i have heard that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我:自己:自我。忘我精神。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“如是我闻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其实它原本是佛经的开场白,表示“我是这样听到的”。比如有人问:“这故事是真的吗?”可以回答:“如是我闻,这是师父亲口讲述的。”这时候成语既表明了信息源,又带点庄重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我听说’有什么区别?”区别在于语境。比如同事说:“如是我闻,公司年底要发奖金翻倍。”这里用成语反而显得刻意,换成“我听财务部说”更自然。成语更适合文献引用或正式场合,日常对话强行用反而像在“掉书袋”。
有趣的是,现在很多人把这个成语当“道听途说”用。比如网上流传养生偏方,开头写“如是我闻:吃茄子能治高血压”。其实这属于误用,成语原本强调的是权威性传承,不是随便的传言。这种误用反而让语言变得更鲜活,就像“空穴来风”被用反了意思,大家反而约定俗成接受了。
个人觉得语言本来就是流动的。就像“如是我闻”从佛经走到网络段子,虽然用法在变,但能让更多人记住这个有韵味的表达未尝不是好事。关键是要明白它的本源,就像知道“七月流火”原指天气转凉,才不会在酷暑天闹笑话。
下次在古籍解读视频里,听到主播说“如是我闻,这段记载出自《资治通鉴》”,你就知道他在强调信息可靠性;而刷到标题党写“如是我闻!某明星隐婚生子”,笑笑就好——这届网友又在玩成语新编了。
语言就像条河,老河道需要新支流。用“如是我闻”时若带着对文化源流的敬畏,误用也会成为有趣的插曲。毕竟能让年轻人主动接触传统文化词汇,本身就是件值得乐观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