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ūn kāng yìng xuě
成语解释:比喻读书非常刻苦。
成语出处:《艺文类聚》卷二:“孙康家贫,常映雪读书,清介,交游不杂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勤奋读书
繁体字形:孫康暎雪
英文翻译:diligently
孙:[sūn]1.儿子的儿子:孙子。孙女。2.跟孙子同辈的亲属:外孙。侄孙(侄儿的子女)。3.孙子以后的各代:曾(zēng)孙(孙子的子女)。玄孙(曾孙的子女)。子孙(儿子和孙子,泛指后代)。王孙(贵族的子孙后代)。4.植物再生成孳生的:孙竹(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)。5.姓。[xùn]古同“逊”。
康:1.健康:安康。康宁。康乐。康复。2.富足;丰盛:康年(丰年)。小康。3.姓。4.同“糠”。
映:1.照:炉火把他的脸映得通红。映射。2.因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: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。新片上映。
雪:1.空气中降落的白色结晶,多为六角形,是气温降低到0℃以下时,空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。2.颜色或光彩像雪的:雪白。雪亮。3.姓。4.洗掉(耻辱、仇恨、冤枉):雪耻。雪恨。昭雪。洗雪。
提到“孙康映雪”,许多人可能觉得这成语离现代生活很遥远。但仔细想想,它的核心精神其实和今天许多人的状态有相似之处。举个例子: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,白天在拥挤的地铁上戴着耳机听行业讲座,晚上回到合租房里用台灯照着写代码到深夜——这不就是现代版的“借光苦学”吗?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映雪”这种极端例子来比喻努力呢?其实,故事中的“雪”更像一种隐喻,它代表的不是具体的环境,而是面对资源匮乏时的主动创造。比如一位宝妈为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,在孩子午睡时用手机刷题;或者一个外卖小哥利用等餐间隙背英语单词。这些场景虽然没有“雪”,但同样体现了在限制中寻找可能性的智慧。
现代社会物质条件改善后,“孙康映雪”还有现实意义吗?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其本质。现在很少有人需要借助雪光读书,但“注意力匮乏”反而成了新问题。比如有人在地铁上刷短视频消磨时间,也有人选择打开电子书阅读——两者面对同样的碎片时间,却做出了不同选择。这时,“映雪精神”就转化为对注意力的主动管理。
个人看来,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展现了“资源观”的辩证性。孙康没有抱怨冬夜漫长、灯油昂贵,而是把看似障碍的积雪转化为学习工具。这让我想到那些在疫情期间通过直播授课的山区教师,或是用旧手机坚持上网课的乡村学生。限制永远存在,但选择如何看待限制,往往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。
或许有人疑惑:强调吃苦是否过时了?其实重点不在“苦”,而在“不设限”。就像现代职场中,有人看到行业不景气就唉声叹气,有人却抓住线上转型的机会自学新媒体运营。两者的区别,正是能否像孙康那样,把环境中的“雪”变成照亮前路的光。
下次遇到看似不利的条件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限制可能恰恰是创新的催化剂。那些在车库创业的科技先驱,在咖啡馆写作的文学新秀,甚至利用通勤时间听有声书的上班族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“当代映雪”的故事。重要的是始终保持那份在困境中寻找光源的敏锐与韧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