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èng shī hán bǐ
成语解释:孟郊的诗,韩愈的文笔。指诗文佳作
成语出处:唐·赵璘《因话录》第三卷:“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,韩公文至高,孟子长五言,时号孟诗韩笔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称赞文章等
繁体字形:孟詩韓筆
英文翻译:Meng Shi and Han Bi
孟:1.指农历一季的第一个月。2.旧时在兄弟姐妹排行的次序里代表最大的。3.姓。
诗:1.文学体裁的一种,通过有节奏、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、抒发情感。2.(Shī)姓。
韩:1.周朝国名,在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。2.姓。
笔:1.写字画图的用具:毛笔。铅笔。钢笔。粉笔。一支笔。一管笔。2.(写字、画画、作文的)笔法:伏笔。工笔。败笔。曲笔。3.用笔写出:代笔。直笔。亲笔。4.手迹:遗笔。绝笔。5.笔画:笔顺。笔形。6.a)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:一笔钱。三笔账。五笔生意。b)用于字的笔画:“大”字有三笔。c)用于书画艺术:写一笔好字。他能画几笔山水画。7.姓。
提到“孟诗韩笔”,很多人会疑惑:这到底是夸人还是夸作品?其实这个成语源自唐代诗人孟郊和散文家韩愈的创作风格,常用来形容诗文并茂、兼具思想与文采的佳作。比如同事合作策划活动时,有人负责设计创意海报,有人撰写深度分析报告,主管笑着评价:“你们这真是孟诗韩笔,一个感性动人,一个逻辑严密。”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?孟郊的诗如《游子吟》充满深情,像春日的细雨;韩愈的《师说》逻辑缜密,似秋日的劲松。二者结合恰恰说明:真正优秀的作品既要有打动人心的温度,也要有经得起推敲的骨架。就像我们刷短视频时,那些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知识增量的内容,往往点赞量最高。
最近看纪录片团队的工作日常,导演执着于每个镜头的情感表达,撰稿人反复打磨解说词的准确性。这让我想到:所谓“孟诗韩笔”的现代演绎,其实就是内容创作者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过程。就像做科普视频,既不能枯燥得像学术论文,也不能娱乐化到失去科学性。
有朋友问:普通人需要掌握这种能力吗?观察菜市场的商贩就能找到答案——卖水果的阿姨把苹果摆成爱心形状(诗情),同时精准报出不同品种的甜度参数(笔力);房产中介既能描绘窗前银杏四季变化的美景,又能条理清晰地分析户型优劣。这些生活化的“孟诗韩笔”,本质上都是通过多维度表达增强说服力的智慧。
最近帮学生修改申请书时发现个有趣现象:用数据图表+个人故事的组合,比单纯罗列成绩更容易打动评委。这或许印证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——人类大脑对情感共鸣和逻辑论证有着双重需求。当我们既展现孟郊式的共情力,又体现韩愈式的条理性,信息传递效果就会产生叠加效应。
最后想起博物馆的文物解说牌,好的说明文字往往既有历史背景的严谨考据,又带着让青铜器“开口说话”的生动笔触。这种穿越古今的创作智慧,或许就是“孟诗韩笔”留给当代人最珍贵的启示:在快餐式信息泛滥的时代,兼备温度与深度的内容永远具有穿透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