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ū tún fǔ shǔ
成语解释:同“孤雏腐鼠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钱谦益《春秋论二》:“成济,奴隶小人,昭视之,孤豚腐鼠耳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比喻微贱不足道的人或事物
繁体字形:孤豚腐鼠
英文翻译:easily be deserted
孤:1.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:孤儿。2.单独:孤立。孤军深入。3.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。
豚:小猪。也泛指猪。
腐:1.腐烂;变坏。例:流水不腐。陈腐。2.某些豆制品:腐乳。腐竹。
鼠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一般身体小,尾巴长,门齿很发达,没有犬齿,毛褐色或黑色,繁殖力很强,有的能传播鼠疫。通称老鼠,有的地区叫耗子。
你知道“孤豚腐鼠”这个成语吗?它字面意思是“孤独的小猪和腐烂的老鼠”,常用来比喻那些看似卑微无用、被人轻视的事物或人。比如有人可能会说:“别看他现在默默无闻,就像孤豚腐鼠般不起眼,说不定哪天就能做出惊人的成就。”这提醒我们不要仅凭表象轻易否定他人价值。
这个成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?或许可以问:为什么古人会用动物做比喻来表达对人的看法?其实这和古代社会环境息息相关。在农业社会,猪和鼠确实代表着低微的存在,但随着时代发展,现代人更倾向于用开放心态看待个体潜力。比如现在很多创业者初期被看作“不入流”,但最终改变了行业格局。
有个真实案例:某科技公司创始人曾因学历普通被投资人称为“腐鼠型选手”,但他开发的APP后来解决了千万用户的出行难题。这让我想到,所谓的“卑微”可能只是暂时的状态标签。与其纠结于他人评价,不如专注自身成长轨迹——毕竟连腐烂的老鼠都能成为生态循环的一部分,万物存在皆有意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成语的贬义色彩正在被新时代重新解构。有位教师分享过:“班里那个总缩在角落的‘孤豚’学生,后来成了顶尖插画师。”这让我意识到,教育者更需要具备发现“腐鼠变璞玉”的眼光。社会评价体系永远在变化,但个体突破局限的可能性始终存在。
当我们再听到这个词时,不妨把它当作认知挑战:哪些固有观念可能限制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?就像观察显微镜下的腐鼠,生物学家看到的是分解者的生态价值,厨师可能联想到沼气能源,而诗人或许能写出生命的轮回诗篇。视角转换间,所谓“无用”正在产生新的定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