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ū cí guǎ hè
成语解释:丧失配偶的禽鸟。后亦用以比喻失偶之人。
成语出处:汉·王褒《洞箫赋》:“孤雌寡鹤,娱优乎其下兮;春禽群嬉,翱翔乎其颠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失去配偶的男女
繁体字形:孤雌寡鶴
英文翻译:A lone female and a few cranes
孤:1.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:孤儿。2.单独:孤立。孤军深入。3.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。
雌:属性词。生物中能产生卵细胞的(跟“雄”相对):雌性。雌花。雌蕊。雌兔。
寡:1.少;缺少(跟“众、多”相对):寡欢。寡言。寡不敌众。孤陋寡闻。2.淡而无味:清汤寡水。3.妇女死了丈夫:守寡。寡居。
鹤:鸟,头小颈长,嘴长而直,脚细长,后趾小,高于前三趾,羽毛白色或灰色,群居或双栖,常在河边或沼泽地带捕食鱼和昆虫。种类很多,常见的有丹顶鹤、白鹤、灰鹤等。
“孤雌寡鹤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联想到失去伴侣的孤独感,但它究竟在描述什么样的场景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张阿姨退休后独居多年,儿女在外地工作,她每天坐在小区长椅上看着人来人往,就像成语里那只形单影只的鹤。这时候我们会问:为什么用“雌”和“鹤”来比喻孤独?其实鹤在中国文化中本就象征清高孤傲,而“雌”可能暗指失去伴侣的状态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现代社会通讯这么发达,真的还存在这种“孤雌寡鹤”式的孤独吗?我曾在社区做志愿者时发现,不少老人即便儿孙满堂,仍会感觉心灵缺乏深度连接。就像那只鹤虽然生活在湿地群体中,却因失去伴侣而显得格格不入。这提醒我们:真正的陪伴不在于物理距离,而在于情感共鸣的质量。
换个角度看,孤独是否完全是消极的?明代画家徐渭晚年自称“青藤居士”,在孤寂中创作出传世水墨,恰似孤鹤独立反而成就独特风姿。这让我想到:现代人是否也该学会与孤独共处?毕竟智能手机能随时联系他人,但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变得稀缺。
关于如何避免陷入“孤雌寡鹤”的状态,我的观察是:主动建立双向的情感联结比被动等待更重要。就像湿地生态系统里的鹤群,既有独自梳理羽毛的静谧时刻,也会通过鸣叫与同伴保持联系。生活中的我们,或许也该找到独处与社交的平衡点。
最后想说的是,这个充满画面感的成语其实在提醒我们:孤独感是生命的常态,但不必因此自我封闭。就像湿地里的鹤,即便暂时形单影只,只要保持振翅的能力,终会遇到同频的伙伴。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,让孤独成为滋养心灵的清泉,而非困住脚步的泥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