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ān fǎ rú lú
成语解释:指国家如炉火无情。
成语出处:元·关汉卿《蝴蝶梦》第二折:“这个便是铁呵,怎当那官法如炉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分句;指国家法律如炉火般无情
繁体字形:官灋如爐
英文翻译:ruthless law
官:1.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、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:官员。武官。做官。外交官。2.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:官办。官费。3.公共的;公用的:官道。官厕所。4.姓。5.器官:五官。感官。
法:1.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,由国家制定或认可,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,包括法律、法令、条例、命令、决定等:合法。犯法。变法。军法。婚姻法。绳之以法。依法治国。2.方法;方式:办法。用法。土法。加法。这件事没法儿办。3.标准;模范;可以仿效的:法帖。法书。取法乎上。4.仿效;效法:师法。法其遗志。5.佛教的道理:佛法。现身说法。6.法术:作法。斗(dòu)法。7.姓。8.指法国:法语。法文。9.法拉的简称。一个电容器,充以1库电量时,电势升高1伏,电容就是1法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炉:1.炉子:火炉。锅炉。电炉。高炉。围炉取暖。2.姓。“鑪”
“官法如炉”这个成语,常被用来形容法律像熔炉一样不可违抗。比如,明代小说《醒世恒言》里写道:“官法如炉,谁人敢试?”讲的是一个小贩因偷税被官府严惩,旁人感叹法律的威严。这种例子让人直观感受到,法律不是儿戏,触犯规则就像伸手进火炉,必定会被灼伤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炉’来比喻法律?”其实,“炉”的意象有两层:一是强调法律能“熔化”一切不公,比如贪官污吏被查办时,百姓会说“官法如炉,总算烧到了他们头上”;二是比喻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,就像火炉不会挑人烧,谁伸手都会被烫。这种比喻既生动,又传递了法律的公正性。
现代生活中,“官法如炉”还有现实意义吗?看看交通法规就知道了。去年某地严查酒驾,有司机醉驾被拘后懊悔:“没想到现在查得这么严,真是官法如炉啊!”这说明法律的“炉火”从未熄灭,它用严格的执行提醒人们:规则的红线,永远不能当成摆设。
不过,我始终认为法律不该只是冰冷的熔炉。去年看到新闻,某地城管在执法时帮小贩收拾摊位,既维护了市容,又给了小贩改错的机会。这让我想到,真正的“官法如炉”不该只是惩罚,更应该像陶艺师的窑炉——既能塑造规矩,又能保留人性的温度。毕竟,法律存在的意义不仅是惩戒错误,更是引导人走向光明。
回到成语本身,为什么古人要创造这样的说法?或许他们早就明白,没有严格的法律,就像没有炉火炼铁,社会这柄剑就铸不成型。但同样重要的是,炉火太猛会烧毁一切,太弱又炼不出好钢。如何在威严与宽容之间找到平衡点,或许是每个时代都需要思考的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