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ì luó jǐn gǔ
成语解释:锣声紧,鼓点密。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。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、声势。
成语出处:陈残云《山谷风烟》第18章:“如今村子上在密锣紧鼓地查什么阴谋,你走路也得当心呵,要带眼识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戏剧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
繁体字形:密鑼緊皷
英文翻译:intense publicity campaign in preparation for some sinister undertaking
密:1.事物之间距离近;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(跟“稀、疏”相对):密植。稠密。紧密。严密。这一带的树长得太密了。2.关系近;感情好:密友。亲密。3.精致;细致:细密。精密。4.秘密:密电。密谈。密约。机密。保密。5.姓。
锣:击乐器。铜制,似盘。一般有提手,用槌击奏。形制多样,如大锣、小锣、堂锣、云锣等。常用于吹打乐及戏曲、歌舞伴奏。
紧:1.物体受到几方面的拉力或压力以后所呈现的状态(跟“松2”相对,2.同):绳子拉得很紧。鼓面绷得非常紧。3.物体因受外力作用变得固定或牢固:捏紧笔杆。把螺丝钉往紧里拧一拧。眼睛紧盯住他。紧记着别忘了。4.使紧:紧了一下腰带。紧紧弦。紧一紧螺丝钉。5.非常接近,空隙极小:抽屉紧,拉不开。这双鞋太紧,穿着不舒服。他住在我的紧隔壁。全国人民团结紧。6.动作先后密切接连;事情急:紧催。一个胜利紧接着一个胜利。他紧赶了几步,追上老张。风刮得紧,雨下得急。任务很紧。抓紧时间。7.经济不宽裕;拮据:这个月用项多一些,手头显得紧一点。
鼓:1.打击乐器,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,中间空,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:腰鼓。手鼓。花鼓。2.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石鼓。蛙鼓。耳鼓。3.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;敲:鼓琴。鼓掌。4.用风箱等扇(风):鼓风。5.发动;振奋:鼓动。鼓励。鼓舞。鼓起勇气。6.凸起;胀大: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。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。7.形容凸起的程度高:钱包很鼓。口袋装得鼓鼓的。8.姓。
“密锣紧鼓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区要办中秋晚会,居委会提前两周就开始发通知、排练节目、布置场地。张阿姨一边核对节目单一边说:“这两天真是密锣紧鼓,生怕漏掉什么环节。”这时候你就能明白,这个成语说的正是紧锣密鼓地筹备重要事务的状态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我们常说的‘忙碌’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在于节奏感。比如公司要推出新产品,市场部连续三天通宵改方案,技术部同步调试设备,这种多方协作、环环相扣的推进过程,就像戏曲开场前密集的锣鼓点,既紧张又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,比单纯说“忙”多了份蓄势待发的力量感。
有意思的是,这种状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。记得邻居老陈装修新房时,硬是在三个月里完成了设计、采购、监工全套流程。他笑着说:“我这段时间比上班还累,每天像在赶场子演戏似的。”这话生动体现了“密锣紧鼓”里那种既辛苦又充满期待的双重意味。
从个人观察来看,现代人似乎越来越习惯这种状态。上周去朋友创业公司参观,看到白板上用红笔写着“倒计时12天”,所有人走路都带着小跑。但要注意的是,长期处于高压节奏中容易让人忽略细节——就像急着敲完锣鼓点的乐队,可能会忘记检查乐器的调音。
其实这个成语还藏着智慧:既要保持高效推进,也要留出调整空间。就像老家办庙会,主事人既要盯着舞龙队排练,又要随时应对天气变化。现在很多企业推行的“敏捷开发”模式,某种程度上正是对“密锣紧鼓”的现代诠释——快速行动,但不忘灵活应变。
下次看到同事们在会议室里激烈讨论项目进度,或是家人为筹备婚礼忙得团团转时,不妨用“真是密锣紧鼓啊”来形容。这句话既肯定了大家的付出,又暗示着精彩即将上演,比单纯说“辛苦”更有画面感和积极意味。
说到底,这个四字成语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为重要事务全力以赴的模样。它提醒着我们:在快节奏的时代,既要学会踩着鼓点前进,也要记得偶尔停下听听自己内心的节奏。毕竟,生活这场大戏里,每个角色都需要找准自己的出场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