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n qì cì gǔ
成语解释:冷得几乎失去知觉,感到特别冷
成语出处:曲波《林海雪原》:“一个寒气刺骨的早上,小分队到达九龙汇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形容十分严寒
繁体字形:寒氣刺骨
英文翻译:Chilling air
寒:1.冷(跟“暑”相对):寒冬。寒风。天寒地冻。受了一点寒。2.害怕;畏惧:心寒。胆寒。3.穷困:贫寒。4.姓。
气:1.没有一定的形状、体积,能自由散布的物体:气体。2.呼吸:没气了。气厥。气促。气息。一气呵成。3.自然界寒、暧、阴、晴等现象:气候。气温。气象。4.鼻子闻到的味:气味。臭气。5.人的精神状态:气概。气节。气魄。气派。气馁。6.怒,或使人发怒:不要气我了。气恼。气盛(shèng)。忍气吞声。7.欺压:受气。8.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:气功。气血。气虚。9.中医指某种症象:痰气。湿气。10.景象:和气。气氛。气韵(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)。
刺:[cì]1.用针或有尖的东西穿入:针刺。刺绣。2.尖锐像针的东西:鱼刺。扎了个刺。3.用剑刺。泛指杀伤或暗杀:刺杀。刺客。4.使某些感觉器官反应强烈:刺耳。刺鼻。5.用挖苦的话揭露人的短处:讥刺。6.侦察:刺探。7.名片:名刺。[cī]拟声词。快速摩擦或火线燃烧发出的声音:刺刺地直冒火星。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寒风呼啸的冬夜,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,寒气刺骨的感觉就像有人用冰针戳进毛孔。这种冷不只是皮肤表面的凉意,更像是直接穿透棉衣钻进骨髓,让人忍不住缩起脖子小跑起来。为什么古人要用“刺骨”形容寒冷?或许正是这种穿透力极强的体感,比单纯说“冷”更能让读者产生生理共鸣。
登山爱好者常说“凌晨四点的雪山,寒气刺骨到呼吸都带着冰碴”。这时候即便裹着专业防寒服,裸露的皮肤仍会像被无数小刀划过。有趣的是,当身体逐渐适应低温后,反而能体会到某种奇特的清醒感——就像大脑被冷气擦亮的玻璃,思维变得异常清晰。这是不是说明极端环境反而能激发人的潜能?
文学作品中,寒气刺骨常被用作氛围烘托的利器。比如侦探小说里发现命案现场时,作者可能会写“推开门瞬间的寒意不仅来自空调,更像是某种不详的预兆”。这种用法跳脱了物理层面的寒冷,转而指向心理层面的战栗,说明成语在具体语境中具有惊人的可塑性。
有次我在东北体验零下30℃的冰钓,当手指触碰到金属钓竿的刹那,寒气刺骨的威力让人瞬间理解为什么当地人说“铁器沾手会撕掉一层皮”。这种具象化的生活经验,比字典解释更能让人记住成语的精妙——它不仅是形容词堆砌,更是浓缩了无数代人共同的生命体验。
有人问:用“寒风凛冽”不也能表达相似意思吗?关键在于“刺骨”制造了触觉联觉,当文字能调动多重感官时,感染力就会指数级增长。就像吃薄荷糖时突然深吸气,那种从舌尖蹿到后脑勺的凉意,用“清凉”远不如“透心凉”来得传神。
现代人常把“心寒”和寒气刺骨混用,其实前者侧重心理感受,后者更强调生理冲击。但有趣的是,当我们在寒风中收到暖心消息时,确实会产生“身体还在发抖,心里却涌起暖流”的矛盾体验。这种冷暖交织的复杂感受,或许正是语言不断演化的动力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越是经历过真实严寒的人,使用这个成语时越会搭配具体动作描写,比如“搓手跺脚”或“牙关打颤”。这提醒我们,精准的成语运用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腻观察——毕竟语言最初就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种子,需要真实经验的雨水才能开花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