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ǐn pí shí ròu
成语解释:①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然二子者譬于禽兽,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。”后以“寝皮食肉”形容仇恨之深。②借指勇武的行为或精神。
成语出处: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然二子者譬于禽兽,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形容仇恨很大
繁体字形:寢皮食肉
英文翻译:Eat meat and sleep
寝:1.睡:废寝忘食。2.卧室:入寝。就寝。寿终正寝。3.帝王的坟墓:陵寝。4.停止;平息:其议遂寝(那种议论于是平息)。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肉:1.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。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。2.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:枣肉。冬瓜肉厚。3.不脆;不酥:肉瓤儿西瓜。4.性子慢,动作迟缓:肉脾气。那个人太肉,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。
“寝皮食肉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血腥,它原本用来形容极端的仇恨或报复心理。比如在职场竞争中,有人可能会说:“他抢了我的项目还要甩锅,气得我简直想寝皮食肉!”但现实中,我们真的需要这么激烈地表达情绪吗?
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语境。试想战国时期,某将军面对杀父仇敌时怒吼:“此仇不共戴天,必要寝其皮食其肉!”这种表达虽显夸张,却生动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滔天恨意。不过放到现代,我们更需要思考:当遇到矛盾时,是选择情绪宣泄还是理性解决?
有人问:“为什么用这么可怕的比喻?”其实成语本身就像放大镜,把抽象情感具象化。就像我们说“气得冒火”并不会真的着火,“寝皮食肉”也只是用极端方式描绘强烈情绪。当代作家写悬疑小说时,可能会设计这样的台词:“凶手对死者怀有寝皮食肉般的恨意”,瞬间让读者感受到剧情的张力。
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就像双刃剑。在文学创作中它能为故事增色,但在现实生活中,若真的抱着“寝皮食肉”的心态处事,反而会困住自己。去年邻居为争停车位差点大打出手,当时若有人劝说“又不是杀父之仇,何必寝皮食肉”,可能比讲大道理更管用。
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重视情绪管理。当同事剽窃方案时,与其想着“要让对方付出代价”,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专业能力上。毕竟皮肉之喻终会消散,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职场立足之本。下次遇到冲突时,不妨先深呼吸三次,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警示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