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ù dì qǔ cái
成语解释:就在原地寻取所需要的材料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 豳风 七月》:“蚕月条桑。”唐 孔颖达疏《十字注疏》:“条其桑而采之,谓斩条于地,就地采之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就地取材
英文翻译:obtain raw material locally
就:1.凑近;靠近:迁就。避难就易。2.到;开始从事:就位。就业。就寝。就学。就职。3.被;受:就歼。就擒。4.完成;确定:成就。功成名就。生铁铸就的,不容易拆掉。5.趁着(当前的便利);借着(有时跟“着”字连用):就便。就近。就手儿。就着灯光看书。6.一边儿是菜蔬、果品等,一边儿是主食或酒,两者搭着吃或喝:花生仁儿就酒。7.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: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。就工作经验来说,他比别人要丰富些。8.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:我就来。您稍等一会儿,饭就好了。9.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:他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。大风早晨就住了。10.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:想起来就说。卸下了行李,我们就到车间去了。11.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(前面常用“只要、要是、既然”等或者含有这类意思):只要用功,就能学好。他要是不来,我就去找他。谁愿意去,谁就去。12.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,次数多,能力强等:你们两个小组一共才十个人,我们一个小组就十个人。他三天才来一次,你一天就来三次。这块大石头两个人抬都没抬起来,他一个人就把它背走了。13.放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,表示容忍:大点儿就大点儿吧,买下算了。14.仅仅;只:以前就他一个人知道,现在大家都知道了。15.表示加强肯定:我就知道他会来的,今天他果然来了。我就不信我学不会。那就是他的家。幼儿园就在这个胡同里。16.表示假设的让步,跟“就是”2相同:你就送来,我也不要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取:1.拿到手里:取款。取行李。把电灯泡取下来。2.得到;招致:取乐。取暖。自取灭亡。3.采取;选取:取道。录取。可取。给孩子取个名儿。4.姓。
材:1.木料:木材。树木已经成材。2.原材料;资料:钢材。教材。3.人的资质能力:因材施教。4.从资质能力的高低来衡量的某种人:人材。蠢材。5.棺材:一口材。
说到“就地取材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农村大妈用自家种的菜招待客人。比如老张家院子里的丝瓜藤爬满了篱笆,邻居突然来访,她顺手摘了嫩丝瓜炒鸡蛋,这可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?有人问:这成语和现代生活有关系吗?当然有!现在年轻人创业开咖啡馆,用拆迁老房子的红砖做墙面装饰,既省钱又有特色,本质上也是就地取材的智慧。
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案例。某山区小学没有音乐教具,老师带着学生用竹子做笛子,用鹅卵石当打击乐器。有人质疑:这能代替专业乐器吗?其实重点不在器材好坏,而是通过创造性利用现有资源,孩子们反而更专注音乐本身的乐趣。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,往往能激发出人意料的创造力。
有个朋友在广告公司工作,有次临时接到紧急项目,预算却少得可怜。他带着团队翻仓库找出积压的布料,把废弃的KT板改造成立体背景墙,最后用手机拍摄出了媲美专业影棚的效果。这让我想到:资源匮乏时,限制反而可能成为创意的催化剂。就像古人说的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定义“材料”的价值。
有读者可能会困惑:现在物质这么丰富,就地取材还有必要吗?我观察到一个现象:越是发达地区,越流行旧物改造和古建活化。上海老弄堂里的咖啡馆保留着铸铁窗框,成都茶馆用老门板做茶桌,这些看似怀旧的设计,实则是把“就地取材”升级成了文化传承。当标准化生产让世界变得雷同,在地化元素反而成了稀缺资源。
说到底,就地取材不仅是应急手段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。就像写这篇文章时,我特意避开了教科书式的解释,转而用身边的故事来说明道理。下次遇到难题时,不妨先环顾四周:那些被忽略的、看似普通的东西,说不定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