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 shōu yǎn dǐ
成语解释:全部看在眼里
成语出处:阿来《尘埃落定》第二章:“他们徒劳无功的努力都被我尽收眼底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全部看遍
繁体字形:儘収眼底
英文翻译:Panoramic view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收:1.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;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:收拾。收藏。收集。收篷。衣裳收进来了没有?2.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:收回。收复。收税。没收。收归国有。3.获得(经济利益):收入。收益。收支。4.收获;收割:收成。秋收。麦收。今年早稻收得多。5.接;接受;容纳:收报。收留。收容。收礼物。收徒弟。6.约束;控制(感情或行动):收心。我的心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,简直收不住了。7.逮捕;拘禁:收监。8.结束;停止(工作):收工。收操。收场。
眼:1.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。通称眼睛。2.小洞;窟窿:泉眼。炮眼。拿针扎一个眼儿。3.(眼儿)指事物的关键所在:节骨眼儿。4.围棋用语,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。5.戏曲中的拍子:二黄慢板,一板三眼。6.用于井、窑洞:一眼井。一眼旧窑洞。
底:[dǐ]1.最下面的部分:底层。底座。底下(a.下面;b.以后)。海底。底肥。2.末了:年底。月底。到底。3.根基,基础,留作根据:刨根问底。底蕴。底稿。底版。4.图案的基层:白底蓝花的瓶子。5.何,什么:底事伤感。6.古同“抵”,达到。[de]同“的”。
“尽收眼底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全部收入到眼睛里”,常用来形容视野开阔、一览无余的场景。比如站在山顶俯瞰整座城市,灯火璀璨的夜景让人忍不住感叹:“站在这里,万家灯火尽收眼底。”这种表达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宽广,还隐含了一种掌控全局的满足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自然景观里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在职场中,一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复盘项目时,可能会说:“整个流程的疏漏已经尽收眼底,接下来我们逐一优化。”这里用“尽收眼底”替代“发现问题”,既强调了全面性,又显得语言更生动。
更生活化的例子可以是这样的场景:周末大扫除后,你站在客厅中央环顾四周,地板锃亮、物件归位,这时脱口而出:“收拾完屋子,每个角落都尽收眼底。”这种用法把原本宏大的成语拉回日常,反而有种反差萌的趣味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自带“上帝视角”的意味。当我们在文章中写“历史长河中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”时,实际上在暗示叙述者的观察高度和全局观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《三国演义》连环画,总幻想自己站在云端看着英雄们逐鹿中原——成语的魔力就在于能瞬间搭建这样的想象空间。
或许有人疑惑:用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夸张?关键要看语境。比如描述微观场景时说“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尽收眼底”,虽然突破常规用法,但反而能制造新鲜感。语言本就是流动的,成语的灵活运用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:现代人刷手机时常说“朋友圈动态尽收眼底”,这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成语新解?当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生活产生化学反应,语言的生命力就在这些细微处悄然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