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ū xī qiú hé
成语解释:屈:弯曲;屈膝:下跪。下跪降服,请求和解
成语出处:蔡东藩《宋史演义》第76回:“屈膝求和母后返驾,刺奸被执义士丧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投降
繁体字形:屈膝裘咊
英文翻译:Kneeling for sum
屈:1.弯曲;使弯曲:屈指。屈膝。猫屈着后腿,竖着尾巴。2.屈服;使屈服:宁死不屈。威武不能屈。3.理亏:屈心。理屈词穷。4.委屈;冤枉:受屈。叫屈。你可屈死我了。5.姓。
膝:1.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。通称膝盖。2.(Xī)姓。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和:[hé]1.平和;和缓:温和。柔和。和颜悦色。2.和谐;和睦:和衷共济。弟兄不和。3.结束战争或争执:讲和。媾和。军阀之间一会儿打,一会儿和,弄得百姓不得安生。4.(下棋或赛球)不分胜负:和棋。和局。末了一盘和了。5.姓。6.连带:和盘托出。和衣而卧(不脱衣服睡觉)。7.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: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。柜台正和我一样高。8.表示联合;跟;与: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。9.加法运算中,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,如6+4=10中,10是和。也叫和数。10.指日本:和服。[hè]1.和谐地跟着唱:曲高和寡。一唱百和。2.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:奉和一首。[huò]1.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:和药。藕粉里和点儿糖。2.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:衣裳已经洗了三和。二和药。[huó]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:和面。和泥。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。[hú]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,取得胜利。
“屈膝求和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在压力下被迫妥协或示弱的行为。比如:“面对敌国大军压境,小国君主不得不屈膝求和,以保全百姓安危。”这个例子中,“屈膝”不仅是身体动作的比喻,更传递出一种无奈与挣扎的情绪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“屈膝”能代表妥协?其实这里有两层含义。一是字面意义上的下跪动作,象征放弃尊严;二是隐喻“退让底线”,比如现代职场中员工为保住工作而接受不合理要求,也算一种变相的“屈膝”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妥协不一定全是坏事——有时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。
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:“公司为争取合作机会,竟在谈判中屈膝求和,放弃了核心专利授权。”这个场景里,妥协可能带来短期利益,但也可能埋下隐患。这种矛盾恰恰体现了成语的复杂性:它既反映现实压力下的求生策略,也暗含对原则性问题的警示。
个人认为,“屈膝求和”的本质是风险与收益的博弈。就像历史上的“澶渊之盟”,宋朝用岁币换和平虽被诟病,却为经济发展赢得了喘息时间。我们不妨用更立体的视角看待这类行为:在特定情境下,它可能是权衡利弊后的智慧选择,而非单纯的懦弱表现。
最后不妨思考:当面对必须妥协的处境时,如何判断“屈膝”的边界?或许答案在于,是否守住底线价值观,以及能否在退让中创造转机。毕竟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永不低头,而在于知道何时该挺直腰板,何时可以弯腰拾起更重要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