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ún máo bù biàn
成语解释:《汉书·沟洫志》“河复北决于馆陶,分为屯氏河”唐颜师古注:“而隋室分析州县,误以为毛氏河,乃置毛州,失之甚矣。”后因以“屯毛不辨”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·沟洫志》“河复北决于馆陶,分为屯氏河”唐颜师古注:“而隋室分析州县,误以为毛氏河,乃置毛州,失之甚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等
繁体字形:屯毛不辨
英文翻译:No discrimination
屯:[tún]1.聚集;储存:屯粮。2.驻扎:屯兵。3.村庄。多用于地名,如皇姑屯(在辽宁)。[zhūn]困难。
毛:1.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;鸟类的羽毛:羊毛。鸡毛。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。2.东西上长的霉: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。3.粗糙;还没有加工的:毛坯。毛铁。4.不纯净的:毛利。毛重。5.粗略:毛估。毛算。6.小:毛孩子。毛贼(小偷儿)。7.指货币贬值:钱毛了。8.姓。9.做事粗心,不细致:毛手毛脚。毛头毛脑。10.惊慌:心里有点儿毛。这下可把他吓毛了。11.发怒;发火:把他惹毛了,你要吃大亏。12.一圆的十分之一;角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辨:1.区别;分析:明辨是非。2.古又同“辩”。
你听说过“屯毛不辨”这个成语吗?乍一听可能觉得陌生,但它的含义其实非常贴近生活。这个成语原意是“连头发和毛都分不清”,用来形容人糊涂到连最明显的事物都搞不明白。比如同事A熬夜做出的方案被领导误以为是同事B的功劳,这种“张冠李戴”的乌龙场景,就是典型的“屯毛不辨”。
为什么会有人出现这种情况呢?核心问题在于观察和思考的颗粒度。就像拿着老花镜看手机屏幕,模糊的视野会让人把APP图标都看成色块。去年我们部门推行新系统时,就有同事把数据录入界面和统计报表界面搞混,导致连续三次提交错误文件。这提醒我们:当新事物出现时,放慢节奏仔细分辨,往往能避免很多麻烦。
有意思的是,这种混淆有时反而成为创意的催化剂。有个设计师朋友曾把客户要求的“复古风”理解成“废墟风”,结果歪打正着设计出爆款海报。当然这属于小概率事件,更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像整理衣柜那样,把不同类别的信息分门别类放好。我习惯用不同颜色的便签纸标记工作重点,视觉差异能有效防止思维“串线”。
在信息过载的现代社会,“屯毛不辨”有了新的表现形式。刷短视频时把科普内容和伪科学鸡汤混为一谈,网购时把仿品当成正品,这些都需要我们培养“火眼金睛”。有个简单方法:遇到重要信息时,给自己3秒钟停顿时间。就像品茶师闻香时的刻意停顿,这个缓冲期能让大脑启动鉴别机制。
下次看到路边的蒲公英和荠菜花,不妨蹲下来看看它们锯齿状叶片的细微差别。生活就像个巨大的找不同游戏,当我们学会用放大镜般的专注力观察世界,那些曾经模糊的边界会逐渐清晰起来。这何尝不是种有趣的认知升级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