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n yín zé chàng
成语解释:山歌民谣。
成语出处:明·吴承恩《序》:“夫兔人葛妇,不班于黼芾;山吟泽唱,无谓于律吕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民歌等
繁体字形:山唫澤唱
英文翻译:Sing by the mountain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吟:1.吟咏:吟诗。抱膝长吟。2.呻吟;叹息。3.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:《秦妇吟》。水龙吟。4.姓。“唫”
泽:[zé]1.水积聚的地方:大泽。湖泽。润泽(潮湿)。沼泽。2.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:光泽。色泽。3.恩惠:恩泽。泽及枯骨(施惠于死人)。4.洗濯。5.汗衣,内衣。[shì]古同“释”,解散。
唱:1.口中发出(乐音);依照乐律发出声音:独唱。合唱。演唱。唱京戏。唱一支歌。2.大声叫:唱名。鸡唱三遍。3.歌曲;唱词:地方小唱。《穆柯寨》这出戏里,杨宗保的唱儿不多。4.姓。
第一次听到"山吟泽唱"这个词时,总觉得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场景。其实这个成语出自《诗经》,本意是形容自然界的和谐之音,后来延伸指代文人雅士在山野间的吟咏唱和。就像清晨登山时,晨雾中传来樵夫的号子声和溪流的叮咚声交织,这种天然混响就是最生动的山吟泽唱。
有读者问:现代人住在水泥森林里,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上周在公园晨跑时,我见到几位大爷在假山旁拉二胡唱戏,几个学生坐在石凳上写生,远处广场舞的音乐隐约飘来——这些不同声源形成的城市交响曲,不正是当代版的山吟泽唱吗?
在江南古镇采风时遇到过真实案例。茶馆老板王叔每天下午会在临河窗边读诗,路过的船工会用当地方言接上两句,这种即兴的诗词接龙持续了十几年。这种跨越阶层的文化互动,比单纯的自然声响更贴近成语的本质——声音只是载体,真正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默契共鸣。
个人觉得不必拘泥于成语的原生态场景。去年参加森林疗愈活动,心理导师让大家闭眼聆听环境音并即兴哼唱。当三十多人的随机哼鸣与山风鸟鸣形成奇妙的和声时,我突然理解了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:它教会我们在喧嚣中捕捉诗意,将日常噪音转化为滋养心灵的韵律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短视频平台上山居生活的走红,本质上也是都市人对"山吟泽唱"的集体向往。那些劈柴声、煮茶声、雨打芭蕉声组成的ASMR视频,就像数字时代的山水清音。这提醒我们,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复刻形式,而在于用新载体传递永恒的精神内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