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n kū shí sǐ
成语解释:极言年代久远。
成语出处:明·刘基《沁园春》词:“任龙蛇歌怨,桑榆烟尽,山枯石死,毕竟何成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宾语、状语;用于盟誓
繁体字形:山枯石死
英文翻译:Dead mountain and stone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枯:1.(植物等)失去水分:枯萎。枯槁。枯草。枯骨。2.(井、河流等)变得没有水:枯井。海枯石烂。3.肌肉干瘪:枯瘦。4.没有生趣;枯燥:枯坐。5.芝麻、大豆、油茶等榨油后的渣滓:菜枯。茶枯。麻枯。6.姓。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提到“山枯石死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它究竟描述什么场景?字面来看,山变得干枯,石头失去生命力,这显然不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。那么,这个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?
举个例子更容易理解。比如历史上某座名山因长期战乱导致树木被砍伐殆尽,原本生机勃勃的山谷只剩光秃秃的岩石,当地人就会用“山枯石死”形容这种衰败景象。但成语真正想说的,其实是事物发展到完全停滞、毫无转机的极端状态。
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“既然事情已经糟到极点,这个成语是不是在传递绝望感?”恰好相反。中国成语讲究“物极必反”,就像冬季最冷的时刻往往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。我曾在西北荒漠见过寸草不生的石山,但当地老人说,只要等到雨季,岩缝里蛰伏二十年的种子照样能发芽。
现代人遇到事业瓶颈时,常会产生“山枯石死”的错觉。去年我朋友创业失败,办公室设备都被搬空,他形容当时就像“看着自己的梦想变成石头”。但半年后他调整方向重新开始,现在公司反而比之前更稳健。这说明所谓“绝境”,往往藏着重新出发的契机。
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成语里的“石死”并非指石头真的死亡,而是强调失去变化可能性的僵化状态。就像工作中机械重复的流程,或是生活中日复一日的麻木感,这些才是需要警惕的“精神石化”。反过来说,只要保持主动调整的意识和行动力,再坚硬的“山石”也能被撬动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——年轻人现在更喜欢用“鬼打墙”形容类似的困境。这两个说法其实互为表里:“鬼打墙”强调循环往复的迷失感,“山枯石死”则突出环境支持的彻底消失。但无论是哪种情况,解决问题的关键都在于跳出固有视角。就像登山者遇到绝壁,后退两步往往能发现新的攀爬路径。
最后想分享个观察:那些真正经历过“山枯石死”阶段后破局重生的人,往往比一帆风顺者更具韧性。这或许印证了道家“反者道之动”的智慧。当我们不再把低谷期视为终点,而是看作积蓄能量的必经过程,面对困境时的心态会发生奇妙转变。毕竟,连沙漠里的岩石缝都能开出花朵,人生又哪有真正的绝境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