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n zǒu shí qì
成语解释:泣:哭泣。山在移动,石头也哭泣。比喻暴政将要灭亡
成语出处:南朝·梁·任昉《述异记》:“桀时泰山,山走石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山走石泣
英文翻译:Mountain walk and stone cry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走:1.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:行走。走路。孩子会走了。马不走了。2.跑:奔走。3.(车、船等)运行;移动;挪动:钟不走了。这条船一个钟头能走三十里。你这步棋走坏了。4.趋向;呈现某种趋势:走红。走热。5.离开;去:车刚走。我明天要走了。请你走一趟吧。把箱子抬走。6.指人死(婉辞):她还这么年轻就走了。7.(亲友之间)来往:走娘家。走亲戚。他们两家走得很近。8.通过:咱们走这个门出去吧。9.漏出;泄漏:走气。走风。说走了嘴。10.姓。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泣:1.小声哭:暗泣。哭泣。泣不成声。2.眼泪:饮泣。泣下如雨。
你有没有听过“山走石泣”这个成语?乍一听,仿佛山在移动、石头在哭泣,画面感十足。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极不寻常的自然现象,或是隐喻某种强烈的情感冲击。比如在小说中,作者这样写道:“火山爆发后,熔岩吞噬村庄,浓烟蔽日,真如山走石泣,连大地都在颤抖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山走石泣’而不用更直白的词汇?”其实成语的魅力正在于此——它用夸张的意象让读者自行想象画面。试想,若改成“山崩地裂”,虽然准确,却少了那份诗歌般的意境。就像画家用泼墨代替工笔,留白处反而藏着更深的情绪。
我曾亲眼见过山体滑坡后的场景。巨石滚落形成的沟壑,像极了被泪水冲刷的脸庞。这种自然界的“哭泣”虽无声,却比任何嚎啕大哭都震撼人心。这让我想到,山走石泣或许不只是形容灾难,更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无声控诉。
有人质疑:“现代人还用得着这么文绉绉的成语吗?”其实语言就像工具箱,关键看怎么用。去年某科技公司遭遇数据泄露,新闻报道标题就用了《互联网世界的山走石泣》,瞬间让读者感受到数字崩塌的冲击力。老成语配上新场景,反而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下次当你遇到难以描述的震撼场景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它就像给文字装上了环绕立体声,让平面的描述变得立体可感。当然,也要注意使用场景——若是描述春日野餐,用上山走石泣可就闹笑话了。语言的精准,永远比华丽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