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uì hán sā yǒu
成语解释:松、竹经冬不凋,梅花耐寒开放,因此有“岁寒三友”之称。
成语出处:元·白朴《朝中措》:“苍松隐映竹交加,千树玉梨花,好个岁寒三友,更堪红白山茶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松、竹、梅
繁体字形:歲寒三友
英文翻译:pine , bamboo and plum blossom
岁:1.年:岁月。岁首。岁末。岁暮。辞旧岁,迎新年。2.表示年龄的单位:孩子满了三岁了。这匹马是六岁口。3.指时间:岁不我与(时间不等待我们)。4.年成:歉岁。丰岁。5.姓。
寒:1.冷(跟“暑”相对):寒冬。寒风。天寒地冻。受了一点寒。2.害怕;畏惧:心寒。胆寒。3.穷困:贫寒。4.姓。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友:1.朋友:好友。战友。2.相好;亲近:友爱。友好。3.有友好关系的:友人。友邦。友军。4.姓。
寒冬腊月,北风呼啸,松树依然挺立在山崖边。老张看着窗外被积雪压弯的树枝,突然感慨:"咱们公司这三年就像岁寒三友,疫情冲击、行业寒冬都没把我们打趴下。"财务部小王接话:"可不是嘛,去年资金链紧张得跟冰棱似的,王总硬是带着大家挺过来了。"
为什么古人会用松、竹、梅来比喻逆境中的坚守?这得从它们的生长特性说起。竹子在雪地里照样节节拔高,就像去年社区封控时,快递小哥老李每天跨区送药,电动车轱辘在结冰路面打滑也不停歇。他常说:"咱这工作就跟竹子似的,压得越狠,反弹越快。"
梅花在-15℃低温中绽放的特性,让我想起邻居刘教授。他实验室去年突遭断电,价值千万的细胞样本眼瞅着要报废。老爷子裹着军大衣在零下20℃的液氮罐旁守了三天,最后真像梅花熬过寒夜,等来了救援队。这种精神放在今天,不就是创业者们在融资寒冬里咬牙坚持的模样?
有意思的是,现代人给这个成语添了新注解。上周参加创业者沙龙,听到个90后姑娘说:"我们团队是升级版岁寒四友——松竹梅加WIFI。"这话乍听好笑,细想挺深刻。就像去年郑州暴雨时,那些冒死抢修基站的工程师,不正是数字时代的"耐寒新物种"?
有人问"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苦熬精神吗",我倒觉得关键在"熬"的智慧。就像松树不是硬扛风雪,而是用弹性枝干化解压力。去年帮朋友公司做转型咨询,发现那些活下来的企业,都是把传统韧性转化成灵活应变的"柔性生存力"。
路过街角新开的社区食堂,玻璃窗上贴着"岁寒三友套餐"。6块钱的酸辣土豆丝配二两米饭,墙上的竹编灯罩映着热气,突然就懂了——所谓风骨,不过是平凡人在寒冬里互相取暖的坚持。这种接地气的坚韧,或许比书本上的典故更触动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