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ǐ jī jǐ nì
成语解释:别人挨饿、落水就象自己挨饿、落水一样。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。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,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离娄下》: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饥者,由己饥之也,是以如是其急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己饑己溺
英文翻译:feel responsible 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
己:1.自己:知己知彼。舍己为人。严于律己。2.天干的第六位。见〖干支〗。3.姓。
饥:1.饿:饥餐渴饮。如饥似渴。2.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:连年大饥。
己:1.自己:知己知彼。舍己为人。严于律己。2.天干的第六位。见〖干支〗。3.姓。
溺:[nì]1.淹没:溺死。2.沉迷不悟;过分:沉溺。溺爱。[niào]同“尿(niào)”。
“己饥己溺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特别贴近生活。比如,朋友失业后情绪低落,你不仅安慰他,还主动帮他修改简历、推荐工作机会,这就是“己饥己溺”的体现——把他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去解决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“代入别人的痛苦”?直接给建议不行吗?举个例子就明白了。比如社区里一位独居老人家里漏水,邻居小王发现后不仅帮忙联系维修工,还主动清理积水、陪老人聊天。如果小王只是说“找物业吧”,事情也能解决,但那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行动,才是这个成语传递的更深层价值。
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其实有新的应用场景。比如看到同事加班到深夜,你默默点了份外卖放在他桌上;或者听说山区孩子缺课外书,你不仅捐书还花时间写信鼓励。这些举动看似微小,却能让受助者感受到“有人真的懂我的难处”,而不仅仅是机械式的帮助。
我个人觉得,“己饥己溺”最难的不是行动,而是培养持续的同理心。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我们每天刷到无数令人难过的新闻,很容易变得麻木。但换个角度想:如果每次看到他人困境时,至少花三秒钟问自己“如果我是他,此刻最需要什么”,或许就能找到更有温度的帮助方式。
这种思维方式甚至能改变社会协作模式。比如疫情期间,许多餐馆免费为医护人员送餐,快递小哥自愿帮邻居采购物资。这些行为背后都是“把别人的饥渴当作自己的责任”的朴素逻辑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共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,而是并肩作战的默契。
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的智慧。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壮举,哪怕只是帮迷路的游客指个路,或是耐心听新人同事倾诉工作压力。当善意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回应,我们都在让“己饥己溺”的精神真正活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