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ì
  • mín
  • wén
  • xu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ì mín wén xué

成语解释:封建社会后期,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。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,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。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。

成语出处: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

繁体字形:市民文学

英文翻译:literature catered to ordinary citizens

市民文学的意思

市:1.做买卖的地方:开市。上市。2.城市:市区。市容。3.行政区划单位。在中国有中央直辖市、省(或自治区)辖市等。4.属于市制的(度量衡单位):市尺。5.买:市贱鬻贵。
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市民文学里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,到底是怎么活起来的?举个例子,《水浒传》里武松打虎前,店家劝他「三碗不过岗」,这话现在用来提醒人量力而行。其实这些短语原本都是当时市井百姓的口头禅,就像今天年轻人爱说的网络热词,只不过经过时间筛选,成了文化符号。

有人问:为什么「水到渠成」总出现在故事转折点?比如《三言二拍》里商人攒够本钱终于开店,作者用这个成语时,就像给读者递了杯热茶——事情发展到这步,成功是自然结果。这种表达既省去大段心理描写,又能让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瞬间心领神会。

注意到没?「见钱眼开」这种带贬义的成语,往往用在次要角色身上。就像《金瓶梅》里帮闲应伯爵看到银子两眼放光,四个字就把贪财嘴脸画得活灵活现。市民文学特别擅长用成语当速写笔,毕竟古代说书人要在茶馆抓住听众注意力,必须字字到肉。

有个有趣现象:现代职场文章常借用「八仙过海」形容团队合作,其实原典故出自市民戏剧《东游记》。这种跨时代的挪用恰恰说明,好成语就像万能钥匙,总能打开新的理解场景。个人认为,比起创造新词,重新激活老成语反而更能引发文化共鸣。

下次看到「铁杵磨成针」别只觉得是励志鸡汤。回到《北梦琐言》原文,老婆婆边磨铁棒边说这话,其实藏着市井智慧:大事都是小坚持堆出来的。这种把深奥道理「包装」成生活场景的能力,正是市民文学最接地气的创作密码。

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「三十六计走为上」,其实延续着六百年前《三国演义》的叙事基因。这些成语能穿透时光,或许因为它们始终站在普通人的视角说话。就像老城区的石板路,踩过百代足迹,反而磨出温润的光泽。

市民文学的造句

  1. 造句 海派画报的市民文学化以及海派文学杂志的画报化,是海派报刊兼顾通俗流行与品位的行销策略。
  2. 造句 这种市民文学不是低俗的*情文学,而是一种高雅的东西,它在文坛上独树一帜推动那个时代文学的发展。
  3. 造句 对于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的创作主体来说,消解崇高,以俗为本,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叙事立场。
  4. 造句 在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的文本世界中,展示的是一个俗人的世界,一部演绎一个世纪的俗人求生存的“活着”的历史。
  5. 造句 蓬勃生长的市民文学在体现市民阶层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的同时,也对其人文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思考。
  6. 造句 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大多是写市井的,其杰作也大多是写市井的。
  7. 造句 民国初年,伴随着上海都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,市民文学期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。
  8. 造句 20世纪市民文学展现的人格冲突,最体现市民文化价值观“蜕变的尴尬”。
  9. 造句 中国市井风情小说的历史源远流长,现代小说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。

"市民文学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