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íng ān jiā shū
成语解释: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
成语出处:元·郑光祖《倩女离魂》第三折:“我如今修一封平安家书,差人岳母行报知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家信
繁体字形:平安家書
英文翻译:Family letter of peace
平:1.表面没有高低凹凸,不倾斜:平坦。马路很平。把纸铺平了。2.使平:平了三亩地。把沟平了种庄稼。3.两相比较没有高低、先后;不相上下:平辈。平列。平局。平起平坐。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。4.达到相同的高度:平槽。平了世界记录。5.平均;公平:平分。持平之论。6.安定:风平浪静。心平气和。7.用武力镇压;平定:平叛。平乱。8.抑止(怒气):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。9.经常的;普通的:平时。平淡。10.姓。
安:1.安定:心神不安。坐不安,立不稳。2.使安定:安民。安神。安邦定国。3.对生活、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:安于现状(满足于目前的状况,不求进步)。安之若素。4.平安;安全(跟“危”相对):公安。治安。转危为安。5.使有合适的位置:安插。安顿。6.安装;设立:安门窗。安电灯。咱们村上安有线电视了。7.加上:安罪名。安个头衔。8.存着;怀着(某种念头,多指不好的):你安的什么心?9.姓。10.疑问代词。11.问处所,跟“哪里”相同:而今安在?12.表示反问,跟“怎么、哪里”相同:不入虎穴,安得虎子?。安能若无其事?13.安培的简称。导体横截面每秒通过的电量是1库时,电流强度就是1安。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书:1.写字;记录;书写:书法。大书特书。振笔直书。2.字体:楷书。隶书。3.装订成册的著作:一本书。一部书。一套书。丛书。新书。古书。书店。4.书信:家书。书札。5.文件:证书。保证书。说明书。挑战书。白皮书。6.姓。
提到“平安家书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战乱年代里亲人间的牵挂。比如:“他在前线打仗时,收到母亲托人带来的平安家书,短短几行字却让他热泪盈眶。”这种场景下,家书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,更成了支撑信念的精神纽带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通讯发达,平安家书还有意义吗?不妨看看这个例子:留学生小王每周给奶奶寄手写明信片,写几句“食堂饭菜合胃口”“昨天去看了樱花”。奶奶说这些卡片就像“新时代的平安家书”,让她在千里之外触摸到孙子的生活温度。可见,形式会变,但报平安的需求始终存在。
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人们需要平安家书?我曾观察过建筑工地的工人群体。他们多数人手机里存着子女的照片,但每月仍要往老家寄信,理由是“打字冷冰冰的,手写的笔迹才像真的在说话”。这种选择背后,藏着对情感真实性的本能追求——就像古人用“见字如晤”传递的仪式感。
有趣的是,平安家书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报平安。作家老张在回忆录里写道,父亲病重时坚持每天给他写信,内容多是“阳台月季开花了”“今天多喝了半碗粥”。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记录,后来成了老张理解父亲最后时光的重要窗口。这让我想到,平安家书不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,更是双向的情感存档。
在快节奏的今天,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定义平安家书。邻居李姐每天在家庭群里发三秒语音:“到家了,炖了排骨汤。”这何尝不是一种微型平安家书?重要的从来不是载体形式,而是持续传递“我在这里,我很好”的安全感。试着用你的方式,给在乎的人送去属于这个时代的平安信号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