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án
  • d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ián gǔ bù dēng

成语解释:年谷:一牛收获的谷物;登:成熟,完成。指年成很差,荒年。

成语出处: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岁凶,年谷不登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荒年

繁体字形:年谷不登

英文翻译:A bad year

年谷不登的意思

年:1.时间的单位,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平年365日,闰年366日,每4年有1个闰年:今年。去年。2.用于计算年数:三年五载。在广州住了两年。3.每年的:年会。年鉴。年产量。4.岁数:年纪。年龄。忘年交。益寿延年。5.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:童年。幼年。少年。青年。中年。老年。6.时期;时代:近年。明朝末年。7.一年中庄稼的收成:年成。年景。丰年。歉年。8.年节:新年。过年。给大家拜年。9.有关年节的(用品):年糕。年货。年画。10.姓。

谷:[gǔ]1.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低洼地:峡谷。万丈深谷。2.谷类作物的总称。也特指粟:五谷。谷草。3.古代百谷的统称,即农作物的统称。4.〈方〉稻。也指稻的子实。[yù]见〔吐谷浑〕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登:1.(人)由低处到高处(多指步行):登山。登陆。登车。一步登天。2.刊登或记载:登报。登记。他的名字登上了光荣榜。3.(谷物)成熟:五谷丰登。4.姓。5.同“”(dēng)。

成语评论

年谷不登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其实意思很简单——就是农作物收成不好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比如:“去年家乡遭遇大旱,年谷不登,村里人只能靠存粮撑过寒冬。”这里直接点明了自然灾害对生活的影响,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联想到农民面对天灾的无奈?
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都用‘粮食减产’这种说法,为什么还要学这个成语?”其实呀,语言就像时间的容器。“年谷不登”四个字里藏着古代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。比如史书记载:“永和三年,关中年谷不登,朝廷开仓赈济流民。”短短一句话,既记录了灾情又展现了应对措施,比单纯的数据更有画面感。

当代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。比如公司季度报告写着:“受国际局势影响,本季度原料供应年谷不登,但研发团队已找到替代方案。”这里巧妙地把农业成语嫁接到商业领域,既点明困境又传递积极信号。这种跨时代的语言活力,恰恰说明老祖宗的智慧依然管用。
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还藏着生存哲学。古人面对年谷不登时会怎么做?他们会“储三年之粮防一年之饥”。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Plan B思维,提前为不确定性做准备。比如有个小故事:“王大爷总在阳台种菜,他说这叫‘防着年谷不登’,其实啊,就是疫情时封控买不到菜的教训。”

我总觉得,这类成语就像生活的预警系统。当听到“某地年谷不登”时,不该只想着“反正我家米缸满着”,而是思考整个生态链的脆弱性。就像去年澳洲山火导致蜂蜜涨价,现代社会的“收成”早已不限于田间地头。

下次看到“经济寒冬”“行业低迷”这类词时,不妨想象成另类的年谷不登。重要的是像祖先那样,既正视困难又积极行动。毕竟连水稻都能在盐碱地里培育出新品种,人类的韧性可比想象中强得多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