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āi
  • luó
  • dà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āi luó hè dào

成语解释:古代官吏出行时,衙役在前面敲锣,吆喝行人回避。比喻替人张扬炫耀

成语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回:“每逢出门,定要开锣喝道,叫人家认得他是官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替人张扬炫耀

繁体字形:開鑼喝道

英文翻译:beat gongs and shout at passengers to open the way for a coming official

开锣喝道的意思

开:1.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;打开:开门。开锁。开箱子。不开口。2.打通;开辟:开路。开矿。墙上开了个窗口。开了三千亩水田。3.(合拢或连接的东西)展开;分离:桃树开花了。扣儿开了。两块木板没粘好,又开了。4.(河流)解冻:河开了。5.解除(封锁、禁令、限制等):开戒。开禁。开斋。开释。6.发动或操纵(枪、炮、车、船、飞机、机器等):开枪。开汽车。开拖拉机。火车开了。7.(队伍)开拔:昨天开来两团人,今天又开走了。8.开办:开工厂。开医院。9.开始:开工。开学。开演。10.姓。11.开金中含纯金量的计算单位(二十四开为纯金):这条金项链是十八开的。[英karat]12.开尔文的简称。1开是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/273.16。13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。a)表示分开或离开:拉开。躲开。把门推开。窗户关得紧,打不开。b)表示容下:屋子小,人多了坐不开。这张大床,三个孩子也睡开了。c)表示扩大或扩展:喜讯传开了。d)表示开始并继续下去:下了两天雨,天就冷开了。天还没亮,大家就干开了。

锣:击乐器。铜制,似盘。一般有提手,用槌击奏。形制多样,如大锣、小锣、堂锣、云锣等。常用于吹打乐及戏曲、歌舞伴奏。

喝:[hē]1.把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咽下去:喝水。喝酒。喝茶。喝粥。2.特指喝酒:喝醉了。[hè]大声喊叫:喝彩。喝问。[yè]声音嘶哑、噎塞:“儿生,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,嘶喝湿下者夭”。

道:1.道路:铁道。大道。人行道。羊肠小道。2.水流通行的途径:河道。下水道。黄河故道。3.方向;方法;道理:志同道合。头头是道。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4.道德:道义。5.技艺;技术:医道。茶道。花道。书道。6.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:尊师重道。传道。卫道士。7.属于道教的,也指道教徒:道院。道士。道姑。老道。一僧一道。8.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:一贯道。9.线条;细长的痕迹:画了两条横道儿,一条斜道儿。10.姓。11.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。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,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。12.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。13.说:道白。能说会道。一语道破。14.用语言表示(情意):道喜。道歉。道谢。15.说(跟文言“曰”相当,多见于早期白话)。16.以为;认为:我道是谁呢,原来是你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开锣喝道”,大家可能觉得这个词有点陌生。其实它原本指旧时官员出行时,前面有人敲锣开路、吆喝提醒百姓回避,后来演变成比喻“做事前先造声势”的行为。比如:“公司新产品还没上市,老板就到处开锣喝道,恨不得全行业都知道。”这里用“开锣喝道”形容提前造势的动作,是不是挺形象的?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和‘敲锣打鼓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都强调“张扬”,但“开锣喝道”更偏向于“主动宣告权威感”,比如政府发布政策前通过媒体预热,或者明星团队提前透露行程吸引粉丝关注,都可以算一种现代版的“开锣喝道”。而“敲锣打鼓”更多是单纯的热闹表达,比如庆祝活动。

现实生活中,这个词用得好能精准传达态度。举个例子:朋友想创业,天天在朋友圈发倒计时海报却迟迟不行动,你可以调侃他:“你这开锣喝道半年了,店到底什么时候开?”既点出了对方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问题,又不至于太尖锐。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历史韵味,又贴合了现代社交场景。
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当下某些“仪式感过剩”的现象。比如某些网红餐厅还没营业就雇人排队,或是自媒体作者总爱预告“下周有大新闻”却迟迟不揭晓。这类行为本质上都是在“开锣喝道”——用声势替代实质内容。不过换个角度看,适当造势其实也是信息爆炸时代的生存策略,关键看后续是否能兑现承诺。

有趣的是,有些领域反而需要反向操作。比如科技公司研发保密项目时,往往会刻意避免“开锣喝道”,生怕竞争对手察觉动向。这时候的沉默反而成了另一种智慧。可见,是否选择“开锣喝道”,本质上是对时机和效果的权衡,就像炒菜时该用猛火快炒还是文火慢炖,全看食材特性。

下次遇到类似场景时,不妨想想这个带着历史温度的成语。它既提醒我们关注表象背后的动机,也让我们思考: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如何在合理造势与踏实做事之间找到平衡点?或许这才是“开锣喝道”留给现代人的真正课题。

"开锣喝道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