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òng kǒu míng shé
成语解释:弄口:逞巧辩,搬弄是非;鸣:发声。掉弄口舌。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。
成语出处:南朝梁·任昉《奏弹范缜》:“弄口鸣舌,只足饰非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挑拔是非
繁体字形:弄口鳴舌
英文翻译:To speak out
弄:[nòng]1.手拿着、摆弄着或逗引着玩儿:他又弄鸽子去了。小孩儿爱弄沙土。2.做;干;办;搞:弄饭。这活儿我做不好,请你帮我弄弄。把书弄坏了。这件事总得弄出个结果来才成。3.设法取得:弄点水来。4.耍;玩弄:弄手段。舞文弄墨。[lòng]小巷;胡同(多用于巷名):里弄。弄堂。一条小弄。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“弄口鸣舌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有些陌生,但它描述的场景却经常出现在生活中。比如同事之间推卸责任时,有人刻意用夸张的语气说:“哎呀,这项目明明是老王负责的,怎么现在全怪到我头上了?”这种看似无辜实则转移矛盾的表达,就是典型的“弄口鸣舌”——通过语言技巧搅动是非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普通的争论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在于动机。普通的意见分歧是为了解决问题,而“弄口鸣舌”往往带有误导性。比如家长群里,某位家长突然发话:“听说张老师最近忙着评职称,难怪作业批改得这么潦草。”这句话表面关心老师,实则暗示其失职,正是用温和语气包裹的舆论引导。
职场新人小刘就深有体会。部门会议上,前辈当众夸他:“年轻人就是有冲劲,不像我们老员工谨小慎微。”这句话看似表扬,实则在老板面前暗示小刘做事冒失。这种“软刀子”式的语言攻击,比直接批评更难应对,需要格外警惕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这种现象也反映出语言的影响力。在自媒体时代,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中,有多少是经过精心包装的“弄口鸣舌”?比如某网红带货时说:“这款产品虽然贵,但用过的人都说物超所值。”这种暗示性引导,本质上也是利用语言技巧影响判断。
我认为关键在于提升信息素养。就像品茶要分辨茶香是否天然,面对信息时也要学会识别是否掺杂了人为修饰。遇到看似中立实则带节奏的言论,不妨多问一句:“说话者的立场是什么?是否有未被提及的关键信息?”这种思考习惯,能帮我们在语言迷雾中保持清醒。
语言如水,既能载舟亦能覆舟。当我们意识到“弄口鸣舌”的存在,反而能将其转化为观察人性的窗口。下次听到模棱两可的话时,不妨像品鉴红酒般细细分辨:这是真诚的交流,还是裹着糖衣的语言博弈?答案或许就藏在说话者避开的目光,或刻意强调的语气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