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án jiàn zuò gē
成语解释:比喻怀才不遇。
成语出处:唐·李白《行路难·其二》:“弹剑作歌奏苦声,曳裾王门不称情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生活
繁体字形:彈劍作謌
英文翻译:have unrecognized talents
弹:[dàn]1.弹子:弹丸︱泥弹。2.枪弹;炮弹;炸弹。[tán]1.用手指弹击:把袖子上的土弹掉。2.用手指、器具拨弄或敲击乐器:弹吉他。弹钢琴。3.有弹力或用弹力发射:弹簧。弹射。4.抨击;检举:弹劾。讥弹。
剑:1.古代兵器,长条形,一端尖,两边有刃,安有短柄。现在击剑运动用的剑,剑身是细长的钢条,无刃,顶端为一小圆球。2.(Jiàn)姓。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歌:1.能唱的文辞或歌曲:诗歌。民歌。2.歌唱:载歌载舞。
“弹剑作歌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背后藏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。相传战国时期,冯谖投靠孟尝君时总爱弹着剑唱:“长铗归来乎!食无鱼。”字面意思是抱怨待遇差,实际是委婉提醒老板关注自己。现在咱们用这成语,多指用隐晦方式表达诉求或不满。比如:公司新来的实习生总在朋友圈转发行业分析报告,看似分享知识,实则弹剑作歌,想让领导看到他的专业能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直接说出来不行吗?为啥要“弹剑作歌”? 这就好比当代职场中的“茶水间哲学”——当面提要求怕尴尬,发个模棱两可的微博,或者开会时“顺带”展示工作成果,都是现代版的弹剑作歌。毕竟中国文化讲究含蓄,有时候迂回表达反而更容易被接受。
去年我们部门就有个真实案例。小李负责的项目明明立了大功,但晋升名单上总没他。他没选择拍桌子质问,而是把项目数据做成可视化图表,在全员大会上“恰好”播放。这种聪明的“弹剑作歌”不仅让领导注意到他的贡献,还赢得了同事点赞,三个月后顺利升职。
这种表达方式过时了吗? 我倒觉得关键看怎么用。现在年轻人流行用表情包“阴阳怪气”,甲方爸爸发个微笑表情可能比直接骂人更可怕。但要注意分寸,真正的弹剑作歌应该像冯谖那样,抱怨完继续踏实干活。若只抱怨不行动,那就变成祥林嫂式的碎碎念了。
最近看脱口秀演员自嘲加班,短视频博主用搞笑段子吐槽内卷,其实都是新时代的弹剑作歌。既释放了情绪,又不会让气氛太僵。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告诉我,她每条看似随意的vlog里都藏着精心设计的“钩子”,就像古人弹剑时的音调起伏,都是在默默传递“看见我,认可我”的信号。
说到底,弹剑作歌是门沟通艺术。它提醒我们:表达需要策略,但真诚才是底色。与其在墙角生闷气,不如把“剑”弹成让别人听得懂的音乐。毕竟这个时代,会唱歌的剑比沉默的剑更容易被听见——前提是,你得先练好弹剑的真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