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iáng
  • zuǐ
  • niù
  • sh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iáng zuǐ niù shé

成语解释:说话倔强的样子。

成语出处: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下十一:“谢庆元倒了威了,但还是强嘴拗舌:‘我家里的事,要你们管吗?’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人说话等

繁体字形:強嘴拗舌

英文翻译:A strong tongue

强嘴拗舌的意思

强:[qiáng]1.力量大(跟“弱”相对):强国。富强。身强体壮。工作能力强。2.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;坚强:要强。责任心强,工作就做得好。3.使用强力:强制。强渡。强占。强索财物。4.使强大或强壮:富国强兵。强身之道。5.优越;好(多用于比较):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。6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多于此数(跟“弱”相对):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%强。7.姓。[qiǎng]勉强:强迫。强笑。强辩。强不知以为知。[jiàng]强硬不屈;固执:倔强。

嘴:1.口的通称:张嘴。闭嘴。2.(嘴儿)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:瓶嘴儿。茶壶嘴儿。烟嘴儿。3.指说的话:嘴甜。别多嘴。

拗:[niù]固执;不随和;不驯顺:执拗。脾气很拗。[ào]不顺;不顺从:拗口。违拗。[ǎo]使弯曲;使断;折:把竹竿拗断了。
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明明心里清楚得很,可一张嘴就变得结结巴巴,话在嘴边转了几个圈还是说不明白。这种"强嘴拗舌"的状态,就像是舌头突然打了蝴蝶结,怎么都解不开。

上周公司晨会,小王对着PPT讲解方案时,原本流畅的思路突然卡壳:"这个数据模型其实...嗯...就是说用户画像需要...那个..."他的手指在投影幕布上画着圈圈,会议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喝水声。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?其实这就是典型的"强嘴拗舌"——思维和表达出现了断层。

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?核心问题在于思维转化环节的"电流不稳"。我们的大脑好比高速运转的处理器,当需要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语言时,如果缺乏足够的"语言变压器",就会出现短路现象。就像把4K视频投屏到老式显像管电视,画质难免会失真。

记得大学时参加辩论赛,我明明准备了三天的论据,站起来却说得颠三倒四:"对方辩友的观点存在...就是那个...逻辑上的漏洞..."这种经历让我明白,语言表达能力就像肌肉记忆,需要持续锻炼才能形成条件反射。

如何改善这种情况?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:倒金字塔训练法。先尝试用30秒说清核心观点,再用1分钟补充论据,最后用2分钟讲完整故事。这种阶梯式训练能帮助大脑建立清晰的表达路径。就像先在泳池边练习换气,再慢慢往深水区过渡。

我个人发现,很多人"强嘴拗舌"其实是过度在意表达形式造成的。就像总想用美颜相机拍照,结果反而失去了真实感。与其纠结于华丽的辞藻,不如先把最朴实的想法说清楚。毕竟,真诚的结巴比虚伪的流畅更有感染力。

最近在小区超市看到个有趣的场景。收银阿姨向顾客解释优惠规则:"满58减5块,您这还差...呃...让我算算..."她掏出手机计算器时,顾客反而笑着安慰:"不急不急,慢慢说。"这说明,适度的"强嘴拗舌"有时反而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。

提升表达能力的本质,是建立思维与语言的同步轨道。就像高铁轨道需要定期检修维护,我们的语言系统也需要持续打磨。下次遇到"强嘴拗舌"的时刻,不妨给自己三秒钟深呼吸——毕竟,连央视主持人都备着提词器呢。

"强嘴拗舌"的相关成语